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站在高职院校非遗传承、创新的角度,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通过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的新经验、新做法,以期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五位一体  非遗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b)-0206-02
  1  概念界定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厚度和深度,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针对民间文化、艺术、技艺的研究,它主要研究其内蕴的传统技艺、民族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2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之上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许多高职院在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具有诸多优势,例如建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基地、开设非遗相关专业、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等。
  2  研究意义
  原有研究大多是从某个地方的某一非遗项目出发,探索其传承保护的模式。而此项目是站在高职院校非遗传承、创新的角度,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中,通过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研究实践,总结出高职院校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非遗传承、创新提供借鉴。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能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出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诸多新途径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长远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发展的相关资料,剖析国内外研究中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为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3.2 访谈研究法
  围绕“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主题,制定访谈表,提出访谈问题,直接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湘绣艺术学院院长、湘瓷艺术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口头提问,通过手机录音当场记录,了解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做法。
  3.3 案例分析法
  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做法为例,通过对该校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五位一体”模式的深入探讨,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五位一體”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全国4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一、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之一、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学院对接湖南工艺美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了传统工艺美术类和现代艺术设计类两大专业集群,开设了服装工艺与设计、室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等20多个专业,在校生近7000人。学院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己任,从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5个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
  4.1 人才培养
  开设了湘绣、湘瓷等非遗专业,成立了湘绣艺术学院和湘瓷艺术学院。引大师入校,建成了包括湘绣、竹艺、陶艺和根艺在内的非遗大师工作室群。将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现代高职教育之中,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非遗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由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共同指导,创新非遗的传承方式。在上课前,将产品的整个设计、研发、生产流程进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段式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应,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形成的作品即生产的产品。这种模式切合实际,既让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技艺传承
  湘绣、湘瓷、工艺品等专业的学生,通过3年学习,掌握了鬅毛针、釉下五彩、小郁竹艺等非遗绝技,使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依托大师工作室群,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成为大师们的关门弟子,学习非遗绝技,研究非遗新工艺新技法,从更高层次上传承、弘扬非遗。此外,学院每年举办各类非遗技艺培训,有效促进了非遗传承。
  4.3 创新研发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了艺术创新研究会,主要由一些知名画家和设计师领衔,组建了由工艺美术类大师领衔的工艺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从项目的选题、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工艺技法、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包装以及与之相关的衍生品的研发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建立了非遗项目创新研发的责任机制、动力机制和成果共享机制。近年来成效显著,共主持新湘绣技术与产品创新研发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3个,研发设计与工艺技法创新成果湘绣336项、湘瓷29项、小郁竹艺14项、根艺7项,申报非遗设计与技法专利8项,被企业采用的成果62项,提高了非遗产品的艺术品位和附加值,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4.4 宣传推广
  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成果进行大力宣传推广。
  线下推广的形式包括:每年毕业季举办“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通过开放周,既可以展示优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在毕业设计作品中体现非遗人才培养的成果,又可以让毕业生的家长、相关招聘企业、社会人员观摩非遗创新的成果;两年举办一次“新湘绣·学院展”,3年举办一次“学院奖”,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参展,让更多有共同目标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学院还举办了非遗国际交流培训班,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特色,让非遗广为传播、走上世界;还通过非遗产品创作体验让广大市民参与到非遗的创作中来,加深个人体验,让更多的人爱上非遗。
  线上推广方式包括:通过校园网非遗专题网站进行专题宣传;通过世界大学城非遗主题特色空间对非遗的历史、技艺等进行系统宣传;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平台推送非遗专题文章,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非遗;通过中华刺绣资源库等网络平台,建设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不仅推广非遗创新成果,还有大师在线授课,多方式、多渠道扩大非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价值观多元、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当代社会中,如何以有效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并结合社会发展有所创新,这是艺术类职业院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勇于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守护民族文化精髓,留住中华文化之根,切实履行了高校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5-29.
  [2] 李萍.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的服务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132-136.
  ①作者简介:张兴华(1983—),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0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