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困境及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德长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语文课,语文教师因地位低、教学和科研得不到重视而缺乏积极性,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现象。
  
  一、高职语文的教学困境
  
  许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表面现象如此,其实质包括以下三点:
  1.语文课程定位模糊
  首先,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没有明确的定位。各校对高职语文课的认识不一,课程的开设与否也随其好恶而定。许多学校认为,高职学生主要是学职业技能,语文课学不学没关系,再加上学制短,总课时数少,在保证政治、英语等必开基础课的前提下,语文课时能减则减,有的学校甚至砍掉语文课,即使开设了语文课的学校,也是象征性的每周两学时。
  其次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定位的模糊。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高职语文的教学及研究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各职业院校之间,几乎没有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情绪低落,对自身的处境和教学现状有很多的困惑和无奈,很少有人去思考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高职语文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门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已成为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语文课时量不足
  在许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而修选课本身就有可选和不选两种形式,这就给学生们一个暗示:语文课程不重要。加之学生中存在重理轻文的心理,选修语文课程的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学校根据学生人数开课的话,语文课时必然会少,这就从客观上压缩了语文的课时量,少数学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从短期看,从学校本身角度来说,好像节约了教学资源,但对于国家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潜质的人才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3.语文教学资料缺乏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资料的储备不容乐观。图书馆是各类资料的主要收藏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科学类、技术类的书籍。而与语文相关的文学类书籍却很少。即使有一些文学书籍,也只当作师生业余的消遣来看待。教材是教学必备的资料,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不容乐观。有的学校是照搬本科的教材,有的学校任随任课教师选择,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此外,语文教学的录音设备、影像设备就更不用提了。
  4.学生忽视语文课程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也相对偏低。
  许多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相当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隐性功效认识不够,认为人文知识没有用处,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并不会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经济或者政治利益,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大道理,离活生生的现实非常遥远。学生的这种情绪和观念势必影响到其主动去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接受哲学的智慧、领略艺术的高雅,使其无法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礼和熏陶;无法体验人文教育对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当然更无法获得人文教育的感受,濡染人文的情怀,提升人文的境界。当然,更多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往往对一些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像计算机、外语等非常重视,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部分学生喜好理工课程,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识误区,认为文科就是背书因而不感兴趣;一些学生由于文科基础较差,对学习文科知识有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受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重实用、轻精神,没有前瞻的眼光,认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学生在这些方面不同的认识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其参与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深入开展。
  
  二、原因分析
  
  1.内在原因
  (1)高职语文教育目标缺位
  首先,语文教育目标仍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忽略了能力的形成。其次,语文教育目标有自我封闭的倾向,缺乏与其他学科、其他能力的沟通。另外,语文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外,还应重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修养。对于学生的成才以及发展而言,后者的作用更直接、更明显。在教育目标中,对于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人格修养还需进一步明确途径和方法。
  (2)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过时
  令人遗憾的是,教材内容陈旧,语文教材主要是由文学作品构成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这样的作品理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让现代人继续沐浴他们的光华。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优秀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已不太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欣赏水平。
  2.外部原因
  (1)人才市场对高职生的要求造成的目标短视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大力扶持的大好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内涵的发展,沉重繁忙的专业建设和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改革使教师无暇顾及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的语文课程的建设,从而导致了本来人文素质就不高的高职生,更加得不到足够的文化滋养。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总之,就业环境的导向作用,是影响高职院校生忽视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重理轻文的大社会背景也是诱因之一
  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这种观点导致现代高职教育进一步重视工科、漠视文科,使高职教育更进一步技术化、功利化和平庸化,越来越失去其人文意义,“技术违背了人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那么这种“本领与技巧”都成了“没有根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无助于教育现状的改变: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息淡薄。……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越来越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整个社会重视科技,忽视人文。就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语文被忽视自然也就情有可原。
  
  参考文献
  [1]刘彦芬.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7(12).
  [2]杨毓敏.试论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