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阶梯 推陈出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写人类习作,学生常会觉得习作资源匮乏。对此,教师要根据中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序拓宽习作资源,运用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由课内转向课外,采集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对于中段学生,教师要巧设阶梯,帮助学生迁移运用教材中的写作手法,建立和完善人物素材库;对于高段学生,教师则应推陈出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紧跟时代脚步,提升习作能力。
  【关键词】写人类习作;习作资源;开发策略 ;中高段
  众所周知,写人类习作在小学中高段习作中所占比例大。教学低效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习作增量并不明显。学生觉得习作资源匮乏,难为无米之炊。为此,笔者对中高段写人类习作资源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巧设阶梯——中段写人类习作的资源开发策略
  三、四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进行过有关写人习作的系统学习,所以教师在架设梯子的时候,要选择相对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有所收获。
  (一)就地取材:在阅读教学中创新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口语交际、习作等各个板块,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应和单元主题。在設计写人类习作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对课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段落或者事例进行品析。
  1.勾勒人物形象
  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人物描写的课文,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细致体会和感悟,勾勒人物形象,为建立人物素描卡打下基础。
  (1)欣赏人物的神态
  鲜活的人物神态描写能让人印象深刻。教师可以在学生印象深刻之时,安排一个小练笔,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学生进行仿写:“他三步并作两步,光着小脚丫,一溜烟儿地跑过来了。他把眼睛眯了起来,像一弯月牙,眉毛更是如此。嘴角上扬,两颊红润得像个苹果,笑嘻嘻地叫了一声:‘姐姐!’”这位小作者笔下的孩子活泼可爱,还不乏调皮。恰到好处的神态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往往有点睛之效。
  (2)欣赏人物的动作
  人物的动作在人物的描写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人物的形象在动作的支撑下,会变得立体和丰满。细细品析,从动作中能体会到人的精气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在学习课文时,对人物描写进行重点赏析,能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中的人物描写:“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这一段描写十分精彩。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语言,想象画面,之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班里的同学,尝试着用分解动作描写的方法,丰富人物形象。于是,学生写道:“小胖见到食堂的叔叔把餐车推过来了,就赶紧迎上去,双手接过餐车的把手,马上熟练地把餐车转了个方向,往教室里推去。接着,他利索地跑到讲台边,拉开抽屉,取出手套和口罩,又小跑着来到分饭的老师面前,递上手套和口罩。之后又马上双手齐齐出动,左手一个盖子,右手一个盖子,把头凑到大餐盒里看看今天是什么菜。‘哇,是我最喜欢的鸭腿啊!’说着,还舔舔嘴唇,一副大馋猫的样子。”小胖爱吃的特点跃然纸上。
  (3)欣赏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描写,虽然有时只有寥寥数语,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联想:在生活中,有没有跟文本人物相类似的人?用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时,学生由文中的父亲想到了家中的某一位长辈,形成一种迁移,为接下来成篇的写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练笔,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并且愿意努力去写好它。
  2.建立人物素描卡
  学生脑海中需要积累精彩的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发现人物之间的性格异同,便于习作时有料可写。教材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课文中的人物,建立人物素描卡(见表1),为习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学生通过细细品读,让笔下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
  通过罗列这样一张表格,学生收集了不少人物素材,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品质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发现人物之间的差异。在积累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多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是课外书中发现的。
  (二)开疆拓土:在生活体验中创新
  除了在课堂上欣赏文本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外,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物形象资源,学生还可以在生活中收集记录身边特点鲜明的亲朋好友。日积月累,学生对人物描写就会熟能生巧,写起作文来游刃有余。
  1.梳理人物素材库
  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人物素材(见表2),同时将这些素材按年龄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在写作的时候,从素材库中提取相关内容即可。
  学生身边有不少同龄人,还有比自己年纪更小的弟弟妹妹等。所以,关于孩子的素材非常多。和小孩的天真、活泼、调皮甚至狡黠不同,中年人的性格显得比较沉稳。因此,两者在写法上是有明显区别的。记录素材时要注意年龄特点。再看老人,满脸的皱纹、驮着的背和时不时响起的咳嗽声,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描写角度,然而现在的很多老年人晚年生活十分丰富,值得学生去观察、去欣赏,将他们列入人物素材库。
  通过梳理人物素材,学生明白可以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还可以侧面描写环境、其他人的表现等进行衬托。   2.完善人物素材库
  如果要让写作资源更丰富,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进一步整理素材。除了按年龄分,还可以按人物特点与性格来分。
  教师建议学生将人物素材贴在习作本上,可以多预留一些空白的表格,以方便观察新的人物后进行补充。有了这样的资源积累,无论碰到什么主题的人物描写,学生的脑海里都能够跳出相关的素材,为顺利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推陈出新——高段写人类习作的资源开发策略
  在选择要写的对象时,仅仅凭着印象去搜索人物,有时可能会搜索不到。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接近想要描写的人物,帮助学生拓宽习作资源。
  (一)身体力行:在深度接触中创新
  让学生多接触,多尝试,他们的笔头就能一改往日的生涩,流诸笔尖的文字就会生动起来。学生喜欢有情境感的事物,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去写熟悉的人,比如朝夕相处的同学、父母和老师。
  1.人物专访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选定一个人物后,去采访想要描写的对象。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列好提纲,以便采访时有针对性。学生的兴趣很浓厚,诞生了一篇篇生动的、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文章。
  如有一位学生的妈妈很喜欢唱歌。针对习作要求,学生准备好提纲,去采访妈妈。在询问了妈妈喜欢哪些类型的歌曲,为什么那么喜欢唱歌等问题后,她对妈妈“热爱唱歌”这个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后,小作者再去观察妈妈唱歌的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妈妈对音乐的热爱,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学生能够将神态、动作及想象都融合在一起,成功塑造了一个爱唱歌的妈妈的形象。
  2.人物寻访
  对于熟悉的人物,可以用“专访”的方式。对于不是很熟悉的人物,则可以用“寻访”的形式。事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一些人物的品质,学生可以讨论梳理自己想要寻访的人物。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利用身边有利的资源。在习作的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就地取材,去寻访身边的一些典型人物,有大学的老师,有社区的工作人员,有学校内的社团老师,还有自己的培训班老师,等等。从学生的习作来看,里面不乏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段。
  3.人物模仿
  高年级的学生不改孩童的天性,喜欢模仿和表演。尤其是笔者班里的几个男生,表演欲望和表演天赋都比較强。利用这个特点,笔者有意识地在写作课之前,组织大家开展模仿秀活动。在讨论定下要写哪些人物后,给学生一些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先回忆交流,接着小组合作表演。一组组上台,一组组点评,最后根据观察和交流,把其中的精彩片段写下来。通过表演,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
  (二)与时俱进:在社会同步中创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前的热门话题中,从社会热议的人物中找一些典型事例。人物事例应该富有时代气息,相对真实,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既有代表性,又有时代性。
  1.撰写热点话题
  暑假里,有个公众号约稿。趁着这次机会,教师布置了主题为“问”的习作,没想到学生的文章都很符合当前的热点。一个学生就现在培训班肆虐的现状,向自己的爸爸妈妈发问:“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陪我玩?”在一连串的追问中,她的父母开始反思。文章最后发表了,其中有很生动的人物描写。学生写作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之后,若是有了写人的文章,教师就会鼓励学生到公众号上投稿,如果写得比较好,还会被置顶、被转发,点击量非常大,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快乐的。
  2.发送微信朋友圈
  教师可以把学生写得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让大家分享点赞。学生看到精彩的文章,会截图,会转发,其实也发挥了传播的力量。学生把自己觉得生动的人物描写分享到朋友圈后,其他同学也都会看到,大家就会一起学习。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起到相互借鉴、促使写作水平提高的作用。
  3.上传QQ空间
  小学生很喜欢在QQ空间发表动态。它跟微信朋友圈的区别在于,他(她)的好友可以在上面评论,并且大家都可以看到。本人还能知道哪些人访问过自己的空间。学生把文章上传到QQ空间,吸引大家的注意,获得好友的点评。关注度越高,他们写作的热情越高涨。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中高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序拓宽写人类习作的资源,运用策略,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采集习作素材,让学生写作时“有米可炊”,激发习作兴趣,实现从厌写到爱写的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柴桂萍.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为例[J].小学语文,2015(6).
  [3]何捷.写作,是交往的需要——谈儿童“诉求”类写作课程的开发[J].小学语文,2016(3).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310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3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