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亚文

  音乐欣赏课在初中年级音乐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兼顾12~14岁之间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作品的热情,使抽象的音乐作品转换为学生普遍能够理解、能够听得懂、看得懂的音乐语言,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觉枯燥、不觉乏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了些许点滴教学体会,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兴趣和爱好为动力,在课堂上选择适合的曲目
  学生们普遍喜欢“网络歌手”以及“偶像派歌手”演唱的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易于上口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上,除教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欣赏的“规定曲目”外,其间有计划、分单元地穿插普遍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作为辅助欣赏曲目,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如:著名歌星周杰伦“亦唱亦说”带有rap风格的演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对其演唱的歌曲情有独钟,课间同学们相互传唱,同时对其从事演艺事业的有关报道较为好奇,对此,我们在课时安排上,可预留几分钟时间,或欣赏有关歌曲片断或与学生相互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可引导对流行音乐关注的学生,课后关注了解当今乐坛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就有关作品的内容、风格、节奏等作简单总结、点评,以巩固有关课本的知识点。又如欣赏《愚公移山》、《父亲》、《大中国》、《永远是朋友》等歌曲时,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增进同学之间在学习、生活中的友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远大报负。总之选择辅助欣赏作品应建立在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同时兼顾把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融汇于欣赏的作品中,使学生学得轻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聆听,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提问法”和“对比法”不失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法”,即教师在欣赏音乐前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且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首先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然后欣赏全曲,接着提问有关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等,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全神贯注,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之对此曲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比法”就是对作品进一步深入的欣赏,这也是音乐欣赏的方法之一,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能够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可在同一作品中对比,也可在不同的作品中进行对比。在教学中灵活适当的对比,使学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安排学生分段、对比欣赏,穿插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分辨出两个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东方商队主题、俄罗斯商队主题),以及乐曲结尾时两个主题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音乐主题的对比中,初步感受到音乐作品就像一篇篇文章用文字抒发作者情感一样,音乐是用跳动的音符书写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把音乐常识的学习贯穿于欣赏教学中
  众所周知,一节45分钟的音乐课,需要教师合理、科学的分配,按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一节有限的课时里,既要让学生感到不显冗长、还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以此调动其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音乐知识,而且还可引导对学生课后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欣赏管弦乐《春节组曲》时,教师用极为简洁的语言讲解作者创作背景及“组曲”概念,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是如何用音乐语汇传递给大家的……;又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创作意图的同时,初步了解交响乐队的编制,了解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等知识,同时把较为抽象、难以记忆的音乐常识贯穿于具体的作品中,引导学生 “走进音乐”、 “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总之,教师要时常注意观察、认真总结了解学生对欣赏课的反映,适时调整、添加欣赏曲目,以此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快中学习、掌握音乐知识,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内学有所获,使学生在每周的“45分钟”里,能够在极为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度过,力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最高境界,从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和谐音符。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11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