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分差异,彰显真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新 樊宝恒

  在平时学习中,对于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不仅应弄清其相同点,更应搞清楚其差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这两个概念就特别容易混淆。本文就以近几年四道高考题为例,分析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一、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含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第23页正文中特意用黑体字明确指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本页辅助文还进一步指出:“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太多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试用修订本·必修)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第2版)第51页也明确指出:“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按照人教版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很容易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相混淆,甚至将二者等同,从而导致在解答高考题过程中出现失误。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07年1月第3版)第8页“名词点击”中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第3版)第28页还特别强调:“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
  2007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明显有别于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2003版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现象。而2007版教材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纸币发行过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同于2003版教材的说法)。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第41页还指出:“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完善了2003版教材中的“纸币贬值,从而物价上涨”的说法。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而非货币贬值的现象。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率为20%应是指物价上涨20%,而物价上涨20%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而货币贬值20%本意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20%,即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
  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物价上涨20%与货币贬值20%并不等同。具体来说,货币贬值20%相当于物价上涨25%,相当于通货膨胀率为25%。(货币贬值2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125元的货币才能买到100元的商品。)
  [二、典例分析]
  下面通过几道高考题具体来看一下如果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等同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来解答。第一步: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可判断,同样时间内现在可生产1.5倍的M商品。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价值总量不变),所以1.5M=15元,故1M=10元。第二步:正确理解“该国货币贬值20%”的说法。对这一说法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货币才能买到10元的商品呢?答案是:10×100÷80=12.5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若将这一说法错误地理解为“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即物价上涨20%)”,那么购买10元商品需要12元货币。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2.(2009年高考海南政治卷第1题)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 )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物价上涨10%。按此理解,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10元货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100÷110=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5。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
  如果把“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错误地理解为货币贬值1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0元的商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90÷100=4.9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4.95。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26题)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 )
  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 D.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解析:从投资的角度看,假设有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0+100×1%=101(元);在乙国的收益为100+100×3%=103(元)。
  “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8元的商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98÷100=100.94元。由于100.94<101,也就是说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1元,大于在乙国的收益100.94元,所以选A。
  而如果把“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错误地理解为物价上涨2%,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02元货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100÷102≈100.98元。由于100.98<101,也就是说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1元,大于在乙国的收益100.98元。据此判断虽还是选A,但收益的计算结果却是错误的。
  例4.(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为 ( )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为两步来解答。第一步:因为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所以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减少一半,故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是10÷2=5(元)。第二步:分两种情况。①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依然是5元。②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即在物价上涨20%的情况下,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那么5元商品需 元货币呢?答案是:5×120÷100=6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A。
  而若把“通货膨胀率为20%”错误地理解为货币贬值2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货币才能买到5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100÷80=6.25元。这样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相近或相似概念的考查逐渐加强,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弄清相关概念的关系,不仅要明确其相同点,而且要弄清其差异,从而全面、透彻、准确地识记、理解与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23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