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教的“有为”向学的“有为”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春燕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教需要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学,使教师的“少教”或“不教”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发展契机,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摆脱“一讲到底”的教师过度“有为”的掌控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教的“有为”向学生学的“有为”转变。下面我就以“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夯实根基――强化自主口算
  口算,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保证。为此,课始我们首先出示如下的口算题:
  32+17= 23×3= 13.5+2.5= 25×8= 7-2.9=
  60-25= 140÷70= 7.96-5.24= 320÷16= 1350=
  26+45= 5×21= 2.57+0.31= 18×4= 18.6-7.4=
  100-75= 480÷12= 10-7.35= 900÷45= 125×5=
  3分钟后屏幕出示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比对一下做了几题,对了几题,并和同桌说说出错的原因。
  这样的口算,改变了以往口算练习由教师统领走过场(一般只有10题,一人一题,一问一答)、练习面窄量少的状况。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算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做不完的,学生能完成几题就完成几题,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在口算,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口算的速度、强度和效度。
  二、抓住关键――学会正向迁移
  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与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是一致的,仍旧采用“末位对齐”的方式来写,计算时仍是“从低数乘起,满十进一,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先试写0.8×3的竖式,让学生将整数乘法竖式中“末位对齐”的方式直接进行迁移;在学习2.35×3时,又让学生通过正迁移,得出其竖式计算的方法,发挥迁移在本节课学习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样不仅盘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三、紧扣重点――演绎明晰算理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又作了如下设计。
  师: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吗?
  生:喜欢。
  师:看一看夏天的西瓜每千克多少元?
  生:0.8元。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你会求吗?
  (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及其算理)
  学生上黑板汇报:
  生1:0.8×3=2.4(元),因为0.8×3表示3个0.8相加,0.8+0.8+0.8=2.4。
  生2:0.8×3=2.4(元),因为0.8元=8角,8×3=24(角),24角=2.4元。
  生3: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它们的积。先用8乘3,得24,由于这里的8表示8个0.1,8个0.1乘3就是24个0.1,24个0.1用小数表示就是2.4。
  有了上述基础,学生在后续计算2.35×3=7.05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其算理:2.35里有235个0.01,235个0.01乘3等于705个0.01,705个0.01就是7.05。
  可见,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是靠教师“硬塞”的,而是靠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己品味的。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突破难点――探究发现规律
  依据教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学生的认知难点并不仅仅在此,还在于小数乘两位整数的竖式计算时,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点小数点,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算出正确结果。因此,为什么要将“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而且这一难点的解决要比教材上的难点解决起来还要困难。为此,我们又为学生作了如下学习安排。
  师:235×13,我们会算吗?好,我们一起来算出它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知道了235×13=3055,那么请你猜一猜23.5×13的结果是多少?再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其余两题同样)
  师:从刚才的猜想和验证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1:只要先求出整数乘整数的积,我就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积。
  生2:计算小数乘法,我可以将小数看作整数,先求出积,再点小数点。
  生3: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有几位小数。
  师:对,也就是可以“先按整数乘法求出积,再点小数点”。
  师:下面请你运用刚才所发现的规律,仍然根据235×3=3055,直接说出这三道题的积。
  屏幕显示:235×1.3=305.5,235×0.13=30.55,235×0.013=3.055。
  师:现在要你完成2.35×13的竖式计算,你觉得该怎样算?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指着黑板上已有的235×13的竖式题):谁愿意上来,将这个竖式改一下就成了计算2.35×13的竖式?
  (生快速走上黑板只加了两个小数点,就将235×13的竖式题改成了2.35×13的竖式。)
  师:他这样改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现在让你将2.35×13的竖式完整地写一遍,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生:用竖式计算时先不看小数点,将2.35×13看作235×13来算,算完后再在积中点出两位小数。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小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将小数看作整数求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点出几位小数的规律点出小数点。
  上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探究的难点和理解的难点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猜想、探究、验证、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教师没有半点暗示与替代。虽然教师不再“有为”(不直接讲解告知),但学生却因此拥有了“有为”(自己突破难点,发现规律)的舞台与时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71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