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光达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效果。如何能通过有限的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所思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文体 材料
  
  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
  目前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明确的目的,速度慢,灵活性差。在阅读时存在逐字注视、回视多的现象。在一般课外书泛读时,阅读视觉广度很窄,甚至逐字阅读,不会浏览。如果一篇文章后面列有若干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而是从头至尾通读一遍文章,再看问题。这样的阅读方式效率很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通过有限的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所思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体特征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思想,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教师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应根据文章的体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就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
  (一)发掘文章标题的潜在内容,培养学生敏锐的分析感知能力。
  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由此可见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认识并强调了这一点。清代诗人陆鲁望曾说:“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大凡好文章,都有好的标题。因此,认真研究标题,便能知其要,见其神。
  有些文章题目揭示了文章的文体。如《天山景物记》标题中有明显的记叙文的标志,又如《错字小“议”》中的“议”是议论文的标志。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如《荷塘月色》、《项链》等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写些什么。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此类标题议论文居多,如《反对党八股》、《学问不可穿凿》等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发掘文章的“作者”潜能,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篇优秀的文章多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它包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层文化意蕴、独特的审美视点。因此,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我们不可忽视对作者的研究。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两篇:《绿》、《荷塘月色》,两文同是写景,但《绿》色调明快、透出喜悦,而《荷塘月色》色调低暗,透出哀愁,原因何在?只有研究两文写作时间及作者的思想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弄清《绿》是作者生命活力的外现,是当时作者勇于进取的象征;而《荷塘月色》则是面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作者的彷徨与苦闷的真实写照,只有深入研究作者,学生才能对作品进行真实的鉴赏,才能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才能为文章的阅读、理解、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文章的内容并明白写作意图。
  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关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以离别康桥的情感起伏为线索,通过对旧情的眷恋和珍惜、寻梦的惆怅和落寞,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中,蕴涵了对康桥的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所在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间的含义和作用。
  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对于突出重点,揭示主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关于孔乙己脸色的描写,作者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悲凉命运,也寓示了社会的冷漠无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四、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算错。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严重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要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看法。
  
  五、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另外,多给学生创造自由的阅读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阅读才能使学生享受读书的趣味,单凭课内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课外阅读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样才可以更积极地调动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有新鲜感,这也是促进阅读的重要因素。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更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而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去欣赏、领会文章的实质,提高阅读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传统中挖掘出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结合教学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完好的阅读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创造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