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师友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玉圣
收到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馆学家、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的《邃谷师友》已经一年多了。就像来老送过我多种著作一样,这本书也是老爷子出版后第一时间挂号寄来的。书的扉页上有来老秀丽的硬笔书法:“玉圣吾友雅藏来新夏2007年9月”。
在这部集子中,老人以深厚的感情、飞扬的文采,刻画了他心目中的老师、同辈和晚辈的道德文章与学问人生。来老所写的师辈中,有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重的史界泰斗陈垣老校长、著名书画家及文字学家启功教授,史学老前辈范文澜教授、郑天挺教授、柴德庚教授、吴廷璎教授、余嘉锡教授、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这些大家都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泰山北斗。令人羡慕的是,这些老人或是来老的授业老师,或是来老的忘年交。
比来老年轻的学人,书中写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主编刘梦溪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教授,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光明日报》名记韩小蕙女士等中年学界栋粱。让我备感自豪、同时也惭愧万分的是,我这个个无德、无能、无才的“小萝卜头”,也成为来先生笔下的人物。书中有来教授的一篇《挽留杨玉圣》,内云:
我原本不认识杨玉圣,只是在报刊和网上看过他写的一些学术批评文章,觉得这个人很怪。为什么没事找事?为什么不怕得罪人?为什么信息如此灵通?为什么当代会出这样一位 “铁面御史”?我百思不得其解,总想见见他。三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我们有了通信往来。不久,又在北京见面。杨玉圣不仅长得像个小孩子,而且言谈举止还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胸怀坦荡,快人快语,实属性情中人。他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我们在性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虽然我比他大40岁左右,但没有代沟,很快成了我的忘年小友和同道。
古语说:“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我于此得到验证。他有许多让我佩服的地方。
杨玉圣还年轻,前面还有许多要走的路,但是他并不顾惜自己,而以一种“大群小己”的战斗精神,维护学术尊严。他为了学术的群体而不怕为自己的前途栽刺,他为了抗争学术批评网免受伤害,而不惜自己职位的淹滞。杨玉圣不愧是学术神圣殿堂的守望者。
杨玉圣是一个在美国史专业上有成就的学者,但是他花费更多的精力,勤勤恳恳、日复一日地打扫清除学术道路上的垃圾。他勇敢地指名道姓揭露污染学术环境、不守学术规范的人,让学术环境天朗气清,让中华学术日益昌明。杨玉圣不愧是学术道路上的消遣夫。
杨玉圣有自己的阵地,不仅发出自己振聋发聩的呼号,而且也为更多人提供沟通思想、传播信息,鞭挞、丑恶、洗涤污垢的平台。他千辛万苦地经营着学术批评网,至今(2006年――编者)已有五年。3月中,他曾举行有一定规模的庆祝酒会,得到许多学术界人士的支持与肯定。我因年高,未能亲临,但也写了题词以表祝贺,希望能网络天下,为学术的繁荣纯洁而继续努力。会后,他托在津工作的学生小井带来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一书和其他几本有关著述。我很高兴。但是,小井告诉我一个令人不悦的消息。杨玉圣在会上正式宣布学术批评网将由他人接办,而他本人则退而专攻美国史,准备撰写一部《美利坚合众国史》。回归专业,又主持学术批评网两不误,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只能选其一,我认为:与其多一个美国史的学者专家。不如有一个历经考验、富有战斗精神的学术批评家。因为美国史专家易得,而有胆有识的学术批评家难求。因为美国史只是史学领域中的一隅,而学术批评则是关乎学术发展与争取美好前途的大业。
我曾和玉圣通电话劝慰,似乎感到他有一些不愿说的原因。我也曾猜想,玉圣也许已是明枪暗剑,遍体鳞伤,有难言之隐。纵然如此。我仍然想挽留他坚守阵地。继续战斗!
玉圣,鼓起勇气,会有许多人支持你、帮助你的。你会从繁忙事务中解脱一些,只是稍微拖长一点时间完成你的《美利坚合众国史》,它将成为你学术批评躬行实际的标本。
留下吧,玉圣!
就是因了整整大我40岁的来教授的“挽留”,我没有把学术批评网交给朋友打理,而是坚持自己主持。因为我不能辜负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嘱托,尽管为此招惹了不少奠名其妙的官司(其中最恶心的是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沈木珠教授及其丈夫张仲春教授在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的六起恶意诉讼)。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在我这个边缘小人物的背后,有包括来新夏老教授在内的一批学界前辈和挚友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我没有理由懈怠,更没有理由退却。
《邃谷师友》是一部印制精美的难得的好书,但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在上述写笔者的文章所附的一张照片中,来先生误把原是我的朋友、但后来形同陌路的某人与来先生在寒舍的合影当作我与来老的合影。这大概也算是这三位以史学为本行的人之间的一个小小的历史的误会吧。 有师友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来先生之所以得享高寿、安度晚年而且。衰年变法”、退而不休、笔耕不缀,原因固多,但在我看来,或许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来先生拥有如此之多志同道合的师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2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