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 激活语文之“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升學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渠道。基于语文课程生活化、实践性的特点,可从几方面入手进行尝试。第一,借助媒介,学习语言。借助媒介开拓语言文字学习资源,树立汉字的规范意识,从而实现了语言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接轨。第二,引入生活,拓展阅读。利用网络资源及生活情境,实现对课文的感悟和熏陶。第三,走向实践,关乎习作。利用生活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课程资源;语言阅读;习作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基于语文课程生活化、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生活是语文课程无穷的源泉,必须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一、借助媒介,学习语言
新课标尤其重视培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由此,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了阶段性的不同目标,这些目标有一个交叉点,即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应当承认,使用语言要注意场合、特定人群、特定时机和语言特点等,必须保持语言的规范。但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无时无刻呼吸着媒介的空气,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媒介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学习语言文字时不能对网络的影响视而不见,试看曾经的网络流行语“给力、雷人、达人、摇号、团购”等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电子书、动漫书等新媒介物品正快速成为小学生书包中的新成员,并伴随在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时每刻。媒介文本中,语言材料新颖多样,学生容易接受,我们无理由不把它当成现成的语文课程资源(至少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资源)。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可进行“我爱你,汉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从媒介中搜集自己最喜爱的字或词。之后在班里开展“网络语言我来晒”的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侧重两点:
1.让学生从媒介中学语言,感受生活的变化
应当看到,媒介中催生的新词语或流行语,总是基于某些能吸引人们心理或眼球的事件的发生,如,“你太有才了!”“店小二”“退群”“打卡”“官宣”……
如,“在路上”一词,学生找到的用法有:
①新年新气象!第一波冷空气已经在路上了(表明一种行进的状态,既有动作上的进行,也有时间上的持续)
②追求优秀一直在路上(表示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③新气象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跟“永远”“还是”等副词连用,体现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有意思的是,表示强烈程度的字词搜集得不少,如,“帅呆了”“美哭了”“超可爱”“最女神”;略遇挫折就“崩溃”,有点才叫“大神”,涂个指甲叫“酷炫”,吃顿夜宵叫“吃货”,“重要事情说三遍”……真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充分展示了网络上夸张的心态。
2.正确分辨媒介中语言运用的优劣
也有学生选择“槑”“囧”“喜大普奔”“不觉明厉”等字词,应该说,这些都很“有趣”,如“槑”由两个呆字组成,像会意字,网络上成了形容人比呆还呆,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对此,我们应明确向学生指出:一方面,以象形会意的方式造字,让骨灰级的汉字多了一层新的意思,在使网络用语更生动更活泼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另一方面,这种字词的规范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应予以摒弃。
借助媒介开拓语言文字学习资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树立汉字的规范意识,从而实现了语言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接轨,即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必须生活化。
二、引入生活,拓展阅读
全球化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阅读教学中,要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引入鲜活的现实生活来积累和感悟。
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但所反映的毕竟是过去的生活,是别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学生总有一定的距离。因而要重新认识,靠机械的支离破碎的分析是行不通的。只有找到课文与已有认识的相通处,才能引起共鸣。如体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英雄少年之类人物的文章,弘扬了艰苦奋斗、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等精神,可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把它与乡情、志向联系起来。如,《为人民服务》,只告诉学生“为人民”的道理,他们只能生吞活剥,难以引起心灵的震撼,可以抓住克服困难所需的“意志”,与平时同学平时待人处事的情况联系起来,这时的情感体验就出现了。
课文是用文字来反映人间百态的,要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领会小到一个词,大到文章形象的内涵。如,“被”字是前些年的热词,其背后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像“被和谐”“被小康”“被整形”“被自愿”“被捐款”“被开心”……再如,《望天门山》一诗,可引领学生驰骋想象,再对照诗歌来解释自己想象的画面。那时,雄伟的山、湍急的水、浑圆的日、飘渺的白帆,你还会怀疑学生是否能领会其中的美吗?
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体验与教材有差距甚至有矛盾时,更需要运用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再如,《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课文叙述的是当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为还原当年的情境,教学设计可虚拟两次记者招待会:“京张铁路开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和“京张铁路竣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分组分角色扮演中外记者,就课的主要内容设计问题,向詹天佑(另请学生扮演)提问;然后认真倾听招待会上的提问和回答,记录要点;最后整理成新闻稿。这个教学设计将记者招待会情景引入课堂,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全面、深入钻研课文,并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现代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采写的过程以及新闻构建事实的现实。学习过程中,有的“外国记者”提的问题有点刁钻古怪,“詹天佑”都能一一识破他们的真正意图,并且给予有力的反击。拟的新闻标题有: “修京张铁路,难于上青天——京张铁路开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他们能创造奇迹吗?——京张铁路开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让世界笑话还是让世界惊讶——京张铁路开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我们成功了!——京张铁路竣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京张铁路,中国人民的争气路——京张铁路竣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给世界一个奇迹——京张铁路竣工仪式暨记者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我们再看看课文后面的思考题:1.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下转第25版)(上接第24版)程师?2.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
上述设计与课文后面的思考题的理解不是异曲同工么?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我们死拗教学用书,那必然会导致同一思维,这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扼杀其个性和创造力。有一本书《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学》,提到六年级老师布置的作业,竟是一串关于“二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这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起码给我们以启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唯一的结论大于自己思考时,必难有新的创造。面对蜡烛、铺路石、中秋月圆,只能想到老师、养路工、团圆,是不是太单调了?在学生头脑中,高尚卑下、正确错误、伟大渺小,早有定论:黄鼠狼永远没安好心,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驕傲的象征,麻雀不能歌颂,老鼠不能同情……与心灵无关,只会导致与生活的隔离。
利用网络资源及生活情境,要针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及认知特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日常的喜怒哀乐等个人因素捕获其中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感悟和熏陶。
三、走向实践,关乎习作
课标指出,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是的,“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课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如果说,把学习语文的课堂当作“小课堂”,那么广阔的社会便是“大课堂”。要引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
深远的蓝天、广袤的大地、浩瀚的大海,太阳、星星、月亮,风霜雨雪、花草虫鱼,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束玫瑰花,你成功时、受表扬时看到的多半是花;失败时、挨批评时,看到的可能是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目及四野,真善美、假丑恶,一览无余。这是对大自然的体悟。
观察老师的神情、举动:颔首微笑等可感受到鼓励和嘉奖,锁眉深思可使人反诘自省。这是在课堂上的收获。
到同学或亲戚家中拜访,绝不一样。生活中,“说”无处不在,或座谈,或辩论,雅士高论,凡夫俗语,只要说得通畅明白,即是好的语言。看场合说话,得体说话。这是日常生活的真正体验。
标语口号、商店物品等不一而足的的名称,能指点指点;街头交通、农贸市场、个体摊点等地方的状况,能成为思考评论的对象;“老人跌倒之后”“最美××”等大相径庭的新闻,能有自己的判断……这是对现实生活的敏感。
在县一次环保征文比赛中,我校获一等奖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浪费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人练习本只写几页便随手丢弃,有人将纸片折成飞机玩耍,更有人用餐时滥用餐巾纸……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很心疼:这些纸都是一棵棵树木换来的呀!怎么可以随便浪费呢?于是,我暗下决心,节约用纸。首先,我做到了两面用纸。不论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找到我写得满满的字迹。笔者记得电视上有一句广告语说:“两面用,不丢面。”是啊,不双面用纸的行为才是可耻的。我也常用纸做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写作文、笔算,完成老师的作业,但绝不在纸面上涂涂抹抹,为纸“毁容”。这样跟浪费纸张没有什么区别。同时,为节省地利用纸张,家里堆放的废弃便条、收据、发票等,都被我当算纸用了。瞧,这用处不是很大吗?废纸利用,节约资源。(《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这是小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果。陶行知曾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没错,生活是源,语文似水。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课外课程资源,激扬语文之水,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陶冶情操、磨砺思想、健全人格,实现终生发展的目标,才能构建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