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的患者87例,随后将这87例患者分为DHS组、PFN组以及FHR组,每组各29例。其中对DHS组患者采取DHS进行治疗,对PFN组患者采取PFN进行治疗,而FHR组患者进行FHR进行治疗。结果 DHS组、PFN组与FH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等指标均较佳,但是DHS组、FH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且FH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最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DHS;PFN;FHR;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本文研究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的患者87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随后将这87例患者分为DHS组、PFN组以及FHR组,每组各29例。在DHS组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有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59~72岁,平均年龄为(68.21±1.62)岁;在PFN组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有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58~73岁,平均年龄为(68.31±1.71)岁;在FHR组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有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59~74岁,平均年龄为(68.36±1.71)岁;三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DHS组:对DHS组患者采取DHS进行治疗,首先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同时将双足固定,将双膝伸直,使用C型臂X线机进行监视,在监视下完成复位,逐层切开股骨粗隆顶点至远端,切口的长度约为11~14 cm,以此来大粗隆以及股骨上段进行充分暴露,进针部位选取粗隆最高点下
  2~3 cm、股骨外侧中央部位,将加压螺钉导引针打入股骨头,深度达股骨头软骨下0.5~1 cm处,透视见导针位置符合要求后,加压螺钉旋入扩髓,钢板固定在骨干的外侧皮质,对伤口进行冲洗,发现无异常外进行负压引流进行留置,最后将切口进行分层缝合。
  PFN组:对PFN组患者采取PFN进行治疗,首先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在C型臂X线机进行骨折闭合复位操作,进行复位操作满意后,使用牵引床倾斜向健侧130°左右,以此来方便进行手术操作。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切口选取大粗隆上缘向头侧行6~7 cm,进针点选取大粗隆顶点,球型导针插入,手动扩髓后将主钉插入,对主针方向与深度进行调整,对髋内翻进行纠正,同时对远、近端锁钉分别锁住,安装钉盖,对伤口采用洗必泰、氯化钠(0.9%)进行冲洗,随后放置负压引流,最后将切口进行分层缝合[1]。
  FHR组:FHR组患者进行FHR进行治疗,首先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随后将关节囊切开,同时将股骨头以及小的碎骨片取出,但是将大、小粗隆等大的骨折块进行保留。采用较小的扩钻进行扩髓,将干净髓腔内的异物去除干劲,将大小合适的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
  装入后进行复位处理,最后分层缝合切口,放置负压引流。
  1.3 评判标准
  由我院医师将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等指标进行详细地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患者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2 结 果
  DHS组、PFN组与FH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等指标均较佳,但是DHS组、FH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且FH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最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一般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是随着内固定技术的改进,很多學者主张采取内固定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此来最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患肢功能[2]。DHS手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便捷、损伤较小等特点,PFN手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而FHR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丰庆,孙永利.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61-62.
  [2] 生物型FHR与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6):487-491.
  本文编辑:吴 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