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者心理解析以及护理举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社会、医疗、环境等因素,不孕不育症发病率逐年较高,社会心理因素虽不是直接的病因,但是大量文献显示患者具有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治疗结果。护理人员应该结合社会心理因素,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提高她们的妊娠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孕不育;社会心理;护理
不孕不育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可造成个人痛苦、夫妇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医学和社会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调查分析显示,不孕不育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不能生育家庭中,女方因素占40%~50%,男方因素占20%~30%,而男女双方因素占30%~40%〔1〕。
对正常夫妇来说,不孕不育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带来后续诸多社会问题,分析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探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尤为重要,现分述如下。
1.不孕不育患者社会心理压力来源
一对夫妇结婚以后,自然就面临着生儿育女的问题,孩子将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被确诊为不孕不育症,也就被剥夺了主动选择的权利。所以,不孕不育患者通常都怀有复杂的心情,普遍反应在被确诊后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以下几个来源:
1.1自身的生育要求
渴望生育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1.2来自身边的亲属、周围的同情或鄙视。
在中国,尤其是某些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心中,此无疑使不孕不育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而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要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来自家庭的不理解。
1.3源自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
被诊断为不孕不育症的时间长短和病因的不同、患者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治疗过程的不同都会影响患者所承受的压力。比利时学者Demytetnaeer等研究发现有排卵障碍的患者较输卵管原因者表现出更强烈的紧张与恐惧[2];患者及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越高。
2.不孕不育患者普遍的社会心理特点
当被告之患有不孕症后,患病夫妇尤其患者通常会产生复杂的感受,引起许多微妙的心理变化。
2.1孤立感
即使在当今时代,不孕不育症仍是一个令人难堪的讨论话题。被确诊患不孕不育症后,患者夫妇通常秘而不宣,试图摆脱社会活动和引起他们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产生孤立感。
2.2处事偏激
有研究发现,不孕不育患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偏激,对自己病情的認识不够理性。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会得不孕不育症,因此第一个感受便是无法接受事实,于是采取否认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卫,直到一步步完全接受。
2.3负罪心理
有研究表明女性患者经常受到配偶的责备,认为不孕症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产生负罪感。这种情况在某些男性患者中也有,他们会因此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产生对妻子的强烈内疚感。
2.4痛苦感
在最后确诊不能生育或夫妇最终放弃探求怀孕的努力后,必然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痛苦感。在回避、否认、愤怒、负罪或悲痛以后,患者感情上明显受到压抑,而在压抑的背后同时潜伏着强烈的恐惧感。
2.5抑郁
许多妇产科学者利用心理量表调查分别记录了不孕不育夫妇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三个不同时期的悲伤、抑郁情况,发现治疗后未能成功妊娠的患者表现得尤其悲伤,情绪低落。
3.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这无疑给继续配合治疗打下基础。护理人员在接受咨询时,应当态度友好,善于倾听,耐心真诚。在这种态度指导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患者就诊时的各种不良情绪,并细致周到地介绍医嘱及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就诊及检查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咨询环境,使患者在一个轻松柔和的节奏中接受治疗。
3.2尊重个人隐私,提升患者自信
诊断治疗不孕不育患者往往需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隐私,因此,诊疗场所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应当努力建立一个有序、轻松、适当隐蔽的诊疗秩序,采取单独就诊形式进行问询,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治疗。
3.3提供优质的不孕咨询
优质的咨询将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并且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努力学习各种不孕不育症的相关知识,力图为患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咨询宣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合适的咨询。
3.4针对心理压力大的患者要加强引导
针对部分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应当采取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症状明显者实施心理治疗或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使其摆脱心理障碍。因此,不孕不育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3]。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不孕不育中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消极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诸多的心理失衡及社会适应不良状态,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将导致不孕不育的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不孕不育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美皎,等.临床妇产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2~667.
[2].Barbara EM.Infertility A Guide for the Childless Couple.1988.
[3].张圣芳.不孕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思路[J].中外医疗,2013(31):144~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6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