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家童谣《月光光》看贺州客家人的教育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童谣是我国文化丰富有趣的重要部分,体现我国传统的育人理念。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童谣为客家地区的孩童所传唱,体现了客家人民的生活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和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首首童谣的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关键词:客家人 客家童谣 教育理念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的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最后主要聚集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最终形成了粤东、闽西、赣南三大聚集地。这三大聚居地,一般 认为始于赣州、续于汀州、成于梅州,但都被称为客家大本营。以贺州为中心的桂东地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由广东迁入桂,只有少数来自江西和湖南。以客家方言为母语,在明、清时就在贺州落户。由于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保留了原有的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等,形成了贺州这一区域共同的区域文化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成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人最大的特色就是说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家语、客语、土广东话等,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朝后期的语言,客家先民在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受到本土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
童谣是为儿童做的短诗,具有节奏性,并以口头的方式流传传唱,是人类用语言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方式之一。客家童谣是中国民间童谣的分支,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以其民族智慧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些童谣是客家人对工作生活用心观察的智慧结晶,不仅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娱情和教育作用,更对客家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承载了客家人美好的愿望,是客家人对生活和工作的精神写照。客家童谣具有启蒙性,将客家智慧及处世哲学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儿童一些基本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也让儿童接触、熟悉身边各种事物,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
一、 一、客家童谣的类型及象征意味
客家童谣缘起随着客家人民的崛起一般源远流长,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一首好的客家童谣不仅能让儿童认识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道德情操,而且能够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客家族群所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其中主要一类有体现出客家人的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生活观念。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途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形成了在困境中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在客家人的價值观里,勤劳是根本。如此,也体现在客家童谣里。如:火萤虫,嘅嘅虫。桃子树下吊灯笼。灯笼光,照四方;灯笼暗,跌落坎……大人挑一担,细人挑一箩,挑去细妹背坨坨。这首童谣生动鲜活的反应了客家小孩帮助大人干农活的场面,虽然辛苦但也非常开心。其二有表现客家人民善于观察大自然,总结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先民观察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得出,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客家先民在斗转星移的劳作中也发现了一些自然运行的规律。如:七月七,稔子乌一滴。七月半,稔子乌一半。八月半,稔子滚滚赞。九月九,稔子甜酒。十月朝,稔子甜过酒酿糟。这是客家人辛勤劳作,对身边景物认真观察总结的出的规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植物果实的成熟状态,教与孩童,分辨食物的好坏。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这首童谣是对孩童生存在大自然中,作为一种自然知识的辨识,也是大人对小孩在自然中谋生本领的一种教育,祈求在慌乱的乱世中自己的后代能得以生存。
劝诫是长辈对晚辈,亲朋对好友的友好规劝,以免对方误入歧途。在社会等级森严、礼乐教化严重的古代,劝诫,是别人对你的关爱,也是社会风气,优良家风,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客家人民不忘先古的谆谆教导,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了具有客家人民精神的淳朴规劝。如: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番大雨,一番风,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看花花正好,今晡毛花只有草。细子大了大人老,孝顺爷娘要趁早。这首童谣通过以桃花、李花为喻,原来开的繁盛的花,进过一夜风雨,落得满地,劝诫孩童应珍惜时间,快快长大,学会谋生,趁早孝顺父母。这种宣扬孝文化的客家童谣比比皆是,正是客家先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孝道并发扬光大的体现。
二、客家童谣《月光光》的分类及分布
其中在客家各地最广为流传的童谣当属《月光光》,据记载,在广东、广西、台湾、湖南、福建等地都流传着这首童谣。虽歌词所表达的有所不同,但大意基本一致。《月光光》和许多童话与童谣一般,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具有基本相同的意味,这大概是代代传唱,具有相同的传统文化基础的结果。
由于首句的起兴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秀才郎”为主角,主要描述读书郎哥的生活或者心理活动;第二类,以经常游走四方的手工业者为主角,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的分工;第三类,以各种农活为主要内容,有叙事、有逗趣,也有启蒙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流行于赣南宁都县的客家童谣《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竹马,到院场;院场空,好载葱,葱发芽,摘细茶;茶花开,桃花红,十只鸡仔做两笼;揩到姐姐门口过,姐姐留涯住,涯唔住,涯要归去栽漆树。漆树深深青,遮过观音岭。观音庙的一伙鹅,呢呢哦哦飞过河;观音庙的一伙鸡,叽叽嘎嘎飞过溪;观音庙的一伙鸭,呢呢哎哎飞过塔。
又有梅州大埔客家童谣《月光光》: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暗,照田坎。田坎乌,照鹦鹉。鸪鸪鸟,叫一声。老鼠鬼,挖油盎。挖啊出,遇到先生还过得,遇到伯公打屁股。 在广西贺州地区流行的童谣《月光光》有以下几首: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床有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养猫;猫头鸡,好养鸡;鸡入埘,好唱戏。唱戏唱得好,虱嫲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嫲变鸡公。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猪肉豆腐大大粒。”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中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有张塘,打条鲤嫲八尺长。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掌牛赖仔读文章。读得文章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伯公坳上讨姑娘,讨个姑娘矮嘟嘟,煮个饭来香扑扑。讨个姑娘高清清,煮个饭来臭火烟”
“月光光,秀才娘,船來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涝海(毛蟹)拜观音。观音脚下一朵花,拿给阿妹转外家,转去外家笑哈哈”
一路南迁来到贺州的客家人,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童谣月光光的内容,就是客家文化精神浓缩的表现。一轮明月,照耀着客家的山山水水、芸芸众生,那样真挚的深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民。
三、 贺州地区客家童谣《月光光》的释读及客家人的教育理念
历代客家人均以“耕读传家”作为基本信诫,十分重视后代文化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客家先民多来自中原的书香门第,他们多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一路南迁的客家人,随着人口的繁衍,只能沿途开垦荒地。开垦地区多为荒山野岭,耕作困难,难以应付生计。自强不息的客家人,锐意进取,越是贫穷就越要供子女读书进仕,以此改变个人及家族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这种价值观念成为客家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及普遍的价值观。在现分布各地的客家人的族谱中,任仍然可以看到宗族的教育,要培养知书识理的子孙后代,并采取各种方法积极的培养宗族子弟。例如:修建私塾学堂、成立宗族助学基金、送子弟赶考、对与金榜题名的子弟进行奖励等。但凡金榜题名者定是全族人的骄傲,受到全族人的爱戴,光宗耀祖。正是这种崇文重教观念的弘扬,因此“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生存哲学。
客家童谣《月光光》多以“月光光,秀才郎”起首,秀才郎就是秀才,有才华的男子的意思。月亮亮光光,照亮客家男儿的求学之路。据历史记载,即使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年代,客家男儿也一定上过学堂,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老一辈常说,再苦也不能苦了读书郎。在贺州富川白沙乡的客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的祖先在迁徙贺州的路途中不幸落难,于是他们打着竹板唱着客家歌一路走到了白沙。由于歌词都编的很文艺,以至于大家都不相信他们是叫化佬,都认为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正是由于这个故事,使白沙的客家人相信自己的祖先就是一个“秀才”,因此他们要求自己的后代都要像祖先一样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再苦再穷也要读书当秀才,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堂,期盼他们能用读书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在现代的客家白沙村人,继承了他们客家先祖兴学育才的强烈意识,代代相传,他们以送自己的子女上学为天职。
“骑白马,过莲塘”。客家人由爱莲,以莲塘命名的客家地区比比皆是。正如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所写的那样: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客家人以莲为喻,象征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身的清高追求。在贺州地区的客家地区,也有以莲塘为地名的地区。莲塘地区的客家先民从广东迁入,来到贺州莲塘,勤恳开荒,广泛培植莲藕,一是为了生计,采莲子,挖莲藕,拿去市场变卖以补贴家用;二、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让孩子处在受教育的环境中,几乎每户客家人家门口都有一张鱼塘并种植莲藕,让小孩不仅看到父母为家庭辛勤劳作,所有粮食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劳作得来。劳作为的是言传身教,从身处的环境中,教育自己的后代;还让后代看到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做人做事都应向莲花学习,保持自己的高洁信仰。当“秀才”高中,骑着高大俊美德白马从莲花池走过,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正是这种信念,客家先民教育自己的后代要品行端正、洁身自好、为人正直。
坐莲的观音娘娘是客家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明,信众十分广泛,因而在贺州客家地区,观音庙随处可见。观音庙做为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本是非常庄严的地方,然而也是孩子们最为亲切的地方。除了经常跟长辈进去烧香观音祈福、还愿之外,也经常聚集在庙外玩耍嬉戏,因为客家人认为,我们都是神的孩子,在神的庇佑下 ,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家庭一帆风顺,国家太平安康。这是客家人的神仙信仰。在贺州地区的客家人所供奉的神灵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供奉着自己宗族的先祖,也在神社上供奉他们神话上的祖先,这是客家人共同心理的体现。在贺州富川,以前村里有个“七相庙”,供奉着东西周时期的七位功勋卓越的文武官员,“文化大革命”时期虽该庙被拆除,但遗址尚在。这正体现了贺州富川人的敬贤心理。“一个氏族的文化正是这个氏族的宗教”,神话中包含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是意识的根源,这种意识和观念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客家先民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不分男女,一视同仁。在贺州流传的客家童谣《月光光》中,还有这样一首“月光光,秀才娘,船来等,轿来扛”的传唱。这首童谣描绘的是客家姑娘勤劳勇敢,是个有才华的姑娘,他们的女儿都是优秀的女儿,受到父母的重视。想要娶她,必须打动客家姑娘的芳心,等到姑娘答应,八抬大轿才可娶回家。反应的是客家人对女儿的培养及婚嫁情况。
一首客家童谣《月光光》的传唱,让我们欣赏到了客家人民的民俗风情,了解过去客家社会的一些真实风貌以及客家人民的朴实,客家童谣的朴素、生动。歌词中反复出现的“秀才”形象,实际上是一种意象。是客家人对后代“耕读传家,读书进仕”观念的教育。他们对子孙后代要求严格,注重教育,以德为本,进而求才。教导子孙讲正道,某正业,勤耕作,重友情,讲团结,为祖国为人民为家族做贡献。正是这一首首具有教育意义童谣的传唱,使客家后代谨尊先人教导,堂堂正正做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