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想主义作家沈从文最为成功的作品,就是反映湘西的系列抒情小说。而作为反映“湘西世界”代表作的《边城》,寄寓了作者对真善美的熱爱和追求,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本文将从秀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健康自由的生命状态、淳朴自然的民情风俗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66-01
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人情、自然的赞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始终贯穿的审美理想。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了真、善、美的人性。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边城》,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讴歌了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正是“人与自然契合”这种独特的审美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一、秀丽如画的自然风光
小说开头就这样描写茶峒:“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描绘白河下游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类似这样的怡人风景在文中曾多次出现。在第十一节,为了衬托翠翠“乱乱”的心情,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由此我们就能想到那里的人,《边城》里的环境为下文描写人情人性埋下了精妙的伏笔。
二、健康自由的生命状态
性格是环境的产物。美丽安谧的环境造就了湘西人独特的气质。在沈从文眼里,自然、纯真、充满力量的生活方式就是真、善、美。当然这种健康自由的生命形式和纯真热烈的爱情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爱情,翠翠的父亲坚信“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便首先服了毒。这位军人敢爱敢恨、毫不矫饰、毫不做作的独特气质将人性中“真”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翠翠母亲在文中是一个模糊的人物形象。我们只能从翠翠身上依稀看见这位女子的影子;美丽,善良。她徘徊于亲情和爱情之间左右为难,最终离开了亲人,追随了她的爱人。我们无须从女儿或母亲的角度指责她的不孝和狠心,仅是这种悲壮也足以让我们对其产生一些怜惜。他们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属于自己真正的感情,以此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便是湘西人的可爱之处。
天保身上也有着热情奔放。喜欢上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孩之后,在祖父面前进行了直接了当的爱情告白“老伯伯,你家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他最终的悲剧也在于“情”,他执著地爱着翠翠,思念着翠翠的一颦一笑。但他疼爱的弟弟傩送和他一样对翠翠痴迷。怎么办?两难选择之后,手足情使得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茶峒……我们为天保痛惜,也为傩送欣慰。这样的热情能不让人感动?!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这是表现老船夫淳朴人性的起笔。他朴素的生活愿望,就是通过渡船给别人带去方便和帮助。他把别人硬塞的过渡钱买来茶叶和草烟慷慨奉赠给过渡人;到镇上置办节货,生意人不愿收他钱;这一切从正面或侧面把他善良、淳朴的人性升华到了极点。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寄托着他对不幸女儿的哀思与牵挂,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希望翠翠快乐。知道了翠翠心仪于傩送时,便极力撮合他们两个。但当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认为他“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的时候,他一点也没埋怨傩送,也许他的内心也很冰凉。湘西人的宽容可见一斑。
湘西的山清水秀孕育了丁香般的翠翠,她为我们撑开了一片明净的天空。翠翠是沈从文笔下最理想化的形象,她可爱、活泼、善良,却又脆弱、敏感、寂寞,“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喜欢傩送,但少女的羞涩却又让她欲罢不能,整日交织在躲与猜的矛盾中。在美丽的湘西,翠翠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
三、淳朴自然的民情风俗
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沈老将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间穿插了一些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个节日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节日记录时间,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因此,“边城”远离了世界。
端午当天,当地妇女小孩子,都要穿着新衣,额头上象征性地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然后成群结伴,高高兴兴去看龙舟竞渡。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端午节这天,几乎全家人都要跑到河边看划龙船。就是这个充满欢乐气氛的节日,翠翠观看端午节赛龙舟与水中抢鸭子时,无意发现了勇敢英俊的傩送,翠翠便把少女的一片纯真,朦胧地系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端午节,给多愁善感的翠翠带来了一连串朦朦胧胧的梦。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看月亮男女对情歌活动都没有如期举行,因此,翠翠对中秋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但是夜里她听到了歌声,灵魂也随着美妙的歌声浮了起来。这是苗族独特的对歌风俗,借唱歌对歌表达男女青年内心的情感。
沈老这样描写湘西的新年,“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这是当地苗族新春看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的一种风俗。
所有这些和爱情有关的活动都是在浓郁的风俗画卷上展开的。另外还有一些饶有趣味的民情习俗:花轿迎亲,办丧事,孩子取名及“走车路”的找对象方式,都使得《边城》有了神秘独特的乡土文学色彩,再加上抒情化的叙述语言,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飘逸的风格。
整篇小说中,作者着重通过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营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在这种意境里去追寻人性人情的美好,或许这些“美”在现代社会已经销声匿迹。沈老写过这样的文字:“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的确,《边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民俗风情的画面。
《边城》集中反映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赞美和歌颂了原始、率真、健康、美丽的人性以及自然化的人,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作者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2]沈从文.《边城 湘行散记》.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4]刘西渭.《咀华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5]朱光潜.《艺文杂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7]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8]《沈从文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