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极端天气的加剧,使得城市的排水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多的城市在多雨的季节都会出现积水的情况;为了避免城市内涝,笔者将对市政道路的降雨径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得市政排水系统更加科学、合理,从而缓解城市排洪的压力。
  关键词:市政道路;排水系统;雨水径流;海绵城市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以及资源的挑战,通过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从而打造更加适宜生存的环境,也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海绵城市具有自然净化、自然渗透等多种生态功能,并且其对于多余降雨的处理,也会更加的有效;除此之外,海绵城市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生存环境,更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多雨的季节,市政道路会成为雨水汇集的地方,并且大量积水将大量的污染物裹挟至城市各处,这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则能将雨水进行快速清洁的排出,避免其停留在表面,从而使垃圾等杂物出现堆积的情况。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之中,对于城市的具体规划及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应当根据各级的道路特点,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控制点及其目标,同时还要根据各道路设施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接下来,笔者就将从市政道路的雨水路径特点以及排水系统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市政道路雨水径流与污染物浓度的主要特点
  在大部分的城市之中,其市政道路主要由不透水的下垫面构成,因此,当雨水的径流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便会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的径流。由于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大量的残留垃圾以及地面材料等汇聚成污染源,并随着径流的区域而不断扩大污染的面积。当然,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也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降雨的初期,其污染物的浓度不断增高,而到了降雨过后,其浓度随着径流的消失,而逐渐降低至较低水平。
  市政道路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对象之一,并且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市政道路的主要污染源,则是来自于车辆的活动以及城市垃圾,甚至包括大气的干湿沉降;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市政道路之中的总悬浮物固体,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而雨水径流之中的TN、TP等污染物的浓度,也会在雨水径流之中不断增高;在众多的国内外研究之中发现,雨水径流中的重金属含量,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道路表面,会有车辆长期的行驶,从而使得大量的金属物质掉落在其表面,而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之下,大量的重金属就会出现汇聚的情况,从而让雨水径流中的重金属含量出现超标。因此,对于不同市政道路的径流污染源进行控制,也是十分的重要。
  在对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过程之中,通过利用污染物的浓度,跟随着降雨量变化的规律,可以较大幅度的提升控污效果。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当降雨开始的时候,地面会形成小面积的地表径流,而此时的污染物浓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随着降雨的不断增多而出现上升的情况;由于降雨的持续进行,使得市政道路表面的雨水量不断增多,而污染物的浓度也随之降低,并最终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述的情况,仅表现在小汇水面的径流之中;可是,大汇水面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极为复杂,并且它受到降雨时间、降雨量以及道路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其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没有较为明显的规律,且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利用径流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将污染物控制在降雨的初期,并避免其出现扩散的情况。
  2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建立
  普通城市的排水系统之中,道路表面的径流会汇聚到横坡之中并最终进入排水管,而这一种设计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引起城市内涝、雨水污染等;在对城市进行海绵市政道路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尽量增大透水的面积,同时利用城市内的环境特点,将雨水进行下渗或者滞留,并且要对汇流的时间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延长,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情况。
  在对市政道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还应当考虑到原有的雨水系统,并根据不同道路的坡度,从而改变绿地与路面的纵向关系。通过采取此类措施,能够实现对地表径流的净化,并将其进行留置或者下渗,避免其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并通过溢流设备,将部分污染严重的雨水,通过原有的雨水系统进行排放,避免其对城市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在实际的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之中,要对其路面进行改装,并增强地表透水性得到增强;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绿化的措施,从而增强植物对于雨水的留滞,并设立多个的雨水口,使得大量的地表径流能够及时排出,避免雨水出现聚集的情况。
  2.1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具体布置
  路面铺装的措施。在城市道路的主干道,可以通过使用透水性较强的沥青混凝土,并对其进行铺装;通过此类措施,一方面可以防止大量的积水渗入路基之中,从而避免雨水对道路的寿命,产生过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够将多余的水进行渗透。由于雨水不通过透水层,并通过两侧地势较低的边沟进行排放,从而减少了雨水对于道路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透水层之中安装大量的排水管,从而让雨水能够汇聚到管内并顺其方向快速的排出。对于城市中的人行道,则可以使用透水砖,以增强地面的透水能力,避免积水对行人造成影响。
  绿化的措施。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之中,可以在道路两侧设计大量的绿化带,从而使得道路的积水,能够得到快速的渗透,其具体的方法如下:若绿化带的宽度大于2米之时,则需要种植大量的乔木植物,来增强整个绿化带的雨水留置能力。当绿化带的宽度小于2米之时,则需要种植草类植物将雨水进行留滞。通过根据不同宽度的绿化带,而选择种植不同的植物,不仅可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同时还能增强绿化带的总体雨水留滞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设计大量的植被缓冲带与增加湿地面积,来增强城市的整体防洪、泄洪能力,并利用此类区域对雨水进行储存及净化,从而将地表径流对城市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绿化的措施,不仅可以将污染浓度超标的雨水进行及时的排出,还能保护周围的环境,同时实现对城市水体的净化。
  2.2 特殊区域的道路排水
  部分城市为了提高自身城市的竞争力,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大量的工业区,而其道路表面会充满各种常规的污染物,甚至部分企業的管理失误。而造成大量污染物泄漏,这使得城市的水污染不断加剧;由于工业区的水质情况极为复杂,并且不同的工业区,其污染的浓度、物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此类区域的污水处理手段,应当采取更加特殊的方式。例如:四川某钢铁厂通过先进的过滤及沉淀工艺,使得排水系统之中的重金属,含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利用捕集剂将大量的重金属进行沉淀,并对此类沉淀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让该工业区的地表径流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利用净化的雨水,降低了整个工业区的实际耗水量。当然,部分城市也有大型的炼油工厂,而针对此类污染源,则可以通过雨水沉淀并对其油类污染物进行打捞之后,再进行净化处理,则能实现对污染源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将已经受污染的水源进行集中收集,并利用生物工艺对其进行净化。
  参考文献
  [1]容艳梅.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5,(1):52.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91.
  [3]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12):96.
  (作者单位:武汉市市政路桥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7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