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进水土保持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频发,因此,国家对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也是越来越关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地投入才能见到成效。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也衍生了水土流失与各种生态问题,这些都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1]。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切实推动水土保持新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水土保持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土壤侵蚀问题突出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所承受负荷压力的有效缓解,结合生态学方面的各种理论知识,促使这些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能够在自我调控、人工调控等方式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使水土资源得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在重视其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作用发挥的基础上,需要配合使用人工辅助方式,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把握好环境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自然,把握好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能够对植被进行有效恢复,从而加快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有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自然提供了足够的修复空间,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想要实现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需要做好水土的保持和修复,它们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其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这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的体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水土保护的协调,其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目的[1]。
2.对策
2.1因地制宜,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根据中央的要求,应因地制宜,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整体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各方面的条件差异较大,且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形式复杂多样。应大力实施不同地区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此同时,还应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相关标准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地制宜,有效推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农耕、林草等措施,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维护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达到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着重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西南石漠化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等,同时还要注意坡耕较为密集的区域,针对性治理侵蚀沟地区,有效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各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2划定红线,严格实施管制制度
中央对水土部门已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水、能源、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的管控,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划定生态红线。2010年划定的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防风固沙型4个类型。其中,有4个以水土保持功能为主、有8个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有6个以防风固沙功能为主、有7个以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国务院批准划分的23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大都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区、生态脆弱区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重点保护的区域[2]。与此同时,还划分了17个国家级的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域。由于划分的区域面积大而集中,因此还应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危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区,着重研究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划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管理方法,实施严格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强化检测、监控,创新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水土保持新发展措施。
2.3强化监管,依法严控水土流失
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意见显示,工作人员要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查处力度,强化监督,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处罚违法行为。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应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尽量坚持“预防大于治疗”,切不可有先破坏后治理的不良思想,切实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水土保持法律制度,强化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各个项目的生态建设制度,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制度,科学监督相关的建设布局,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于生产建设项目要严格验收,并严格管制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做好各个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控制人为性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逐步提高基层的执法办事能力,应用现代化监督技术切实做好监督工作,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工作不断现代化、高效化与规范化。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推动执法行为与监督检查有效衔接,有效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4因地制宜建立以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
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工修复措施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封育禁牧和退耕还林成果,就需要以集约型水土资源利用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为目标,重点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实行一种农牧业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发展出路,建立一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生态产业,可以发展循环性产业、农林复合产业以及新型能源等生态型的产业,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比如,在马铃薯产业中,可以采用梯田建设、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等生产模式,这种生态特色产业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功能。
结束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有效推动水土保持新发展,对于有效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水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全面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推进水土保持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章泉,曾江林.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水能经济,2017(4):246.
[2]苏江,宁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智能城市,2017(10):150.
[3]林学瑞,张茨林,揣泽尧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4):88-91.
[4]吴长辉.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低碳世界,2018(1):119-120.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8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