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而学校作为培德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方向,对小学生的行为、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和教育,是其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贯彻实施和落实到具体的根本体现。因此,本文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导向,阐述培养小学生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并就如何具体开展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是践行国家主流教育政策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利阵地之一。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其人格品性和价值观都处于雏形阶段,还未完全固定下来。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学习能力强,又擅于模仿师长的言行。因此在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之下,学校不仅仅要教会小学生学习功课,取得好的成绩,更是要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从而能夠更好的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1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贯彻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方针、政策中指出了在新的全面教育形势下,学校为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明确的目标、方向和方式,表明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如培养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德育工作。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
(2)是把国家方针落实到具体教育规划中的必要措施。我国的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目前小学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德行”,从孩子入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只有把立德树人而非纯粹以成绩优劣作为小学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才能使学生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中汲取到全面的营养,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拥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栋梁之才,因此重视立德树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贯彻实施立德树人,实际上也是符合新的教育改革形式,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环,应当将教育的重心从应试教育看中的“量”,逐步转移到将全面教育对“质”的指标提升上来。具体来讲,在新教育政策的普及下,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智轻德”、“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倾向必须纠正,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走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道路,因此立德树人才是真正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综合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
2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想要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并愿意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必须让其内化为学生们自己本身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崇德向善,这也正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内涵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如何让学生们在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情感以及行为这三大方面产生认同感上做出努力,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价值认同,即要从理论上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含义。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立德树人政策时,充分发挥出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课堂讲解、教材阅读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一方面将历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产生对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向学生们引导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具有正能量的核心价值观。
(2)情感认同,是指学生在从理论上理解了核心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后,将其与自己的“三观”相融合。换言之,小学生的思维联动能力有限,对于太过理论化的知识,他们往往会只知其然而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便需要教师将纯粹理论化的核心价值观实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这既可以是生动形象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件件小事。
(3)行动认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仅限于课堂之上,但相比较而言,小学生们拥有的课外时间远多于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孩子们的自我监督和反省能力是有限的,在无引导者时,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是否有失分寸。
3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
教学育人本身便是一件灵活性极高的工作,需要根据学生间各自不同的性格而灵活采用相应的教授方式才能取得效果。而在“德育”方面的教导更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不同于理论和技术性知识的学习,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和统一的标准,而是要针对学生的价值观、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进行培养和提升,因此,德育不能被强迫灌输,也不(下转第26页)(上接第23页)能被死记硬背,只能通过长期不断的熏陶、渗透去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标。
(1)紧抓住小学生可塑性、模仿力强的特点,以榜样言传身教。教师向来被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作为除了家长外,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角色,其行为准则、道德素养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追随的向导,对孩子们有着极强的引导和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只有首先注重对自身德行的修养和建设,才能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以自身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和魅力,从而不知不觉中不断向榜样迈进脚步,养成好的行为、道德准则。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要点突出、笔迹整齐优雅的板书,逻辑清晰、或风趣或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个性鲜明的学习习惯。也可以通过在平时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着装整洁,注意走路的姿势、仪态等等,潜意识里让学生产生对美感的认知,从而唤醒学生对于向上向善的美好事物的模仿。
(2)增加激励机制,使学生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小学生们年龄尚小,突然来到学校这么一个需要处处循规蹈矩、受人管教的地方,难免会有不适应,依赖心重、纪律意识弱、学习生活习惯较差等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管教,反而会激起学生们的畏惧、逆反等负面情绪,而激励机制的设置,能够很好的抓住孩子们渴望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这对小学教育的顺利展开有着很大的好处。
(3)课堂授课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多元化。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仅为应试的功利化思想,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众所周知的,美术教学内容中,“生活”这一抽象名词的理解向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生活”一词,不仅范围太大且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创作过程中,难以让学生在抓住重点,时常限制学生的美术思维。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植树节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等,从小方面入手,告诉学生何为生活,那么当学生在创作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时,便会更加的全面合理、细致入微,将概念具象化,将美术细致化。其次,要通过组织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爱好、性格、擅长领域各不相同的学生们提供更加充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运动会、艺术节、学术比赛等活动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突破自己、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走出校门,在社会中开展各种调查和研究,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分析和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严谨、合作、沉稳等精神品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成长方向和价值取向,也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开展“六礼三仪”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局长在线,2018(2A):45.
[2] 俞伟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向深入[J].前沿视点,2016(11):3-4.
[3] 傅兴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育人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6(0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