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朗读能力的具体方法,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强调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朗读表现为语调的轻重快慢、感情的丰富多彩,要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朗读水平,朗读技巧的指导很重要。
【关键词】范读引领;创设情境;朗读技巧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朗读不仅可以发展学生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第一,巧用多媒体,激发朗读兴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如教学挂图或制作课件。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在教学《秋天》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碧蓝碧蓝的天空”“金黄金黄的田野”“火红红的枫叶”,并配以柔和的音乐,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带进绚丽的秋景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美的初步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启迪想象,激发朗读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把低年级的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教学《春雨》文中开头和结尾“春雨沙沙,春雨沙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春雨时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春雨细细、蒙蒙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春雨沙沙下的情景呢?学生就懂得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一来,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二、指导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范读引领,培养语感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类课文,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和思想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示范、宽松气氛的鼓励。一方面要有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示范,另一方面要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跟着读和自由读。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法、技巧。如上课时,我模仿他们唱读的语气,或者有意平翘舌不分。读完后,我问:这样读好听吗?爱听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不好听、不爱听,接着我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了一遍课文,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通过两次对比,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快纠正了唱读现象。
2.指导技巧,培养能力
第一,消除顿读现象。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经常会发生两字一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语感差,还没有完全形成句子的概念,他们常常只是从单个汉字的角度去读,最多也是连成词来朗读,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顿读的现象。要对这一现象加以矫正,首先要从整句话的朗读指导入手,要求学生努力把词连贯起来读。开始时,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反复进行领读,要力求一句话一句话地领,让学生习惯于在有标点处停顿。通过长期训练,学生朗读时顿读的现象自然会逐步消失。
第二,指导正确断句。课文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长句子,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学会恰当断句。正确断句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示范、领读和经常性的练习,另一方面这种能力的形成也与学生的语感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要鼓励其早阅读,多阅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况且,提前阅读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第三,改变单一语调。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缺少情感体验,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因而在朗读时往往显得语调单一。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聲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雷雨》第四自然段时,“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哗”这个象声词形象地写出雨势猛,下得大、急,读的时候要读得重,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渐”一词写出了雨由大变小,由急变缓的样子,读的时候要读得慢一点,轻一点。指导学生用明快、舒缓的语调去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读出对雨过天晴景色的赞美之情。各种朗读技巧的运用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自己已经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描写的种种景象,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因而指导朗读应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要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真正有感而发。
三、善用朗读评价,巩固朗读习惯
由于朗读具有十分复杂的心理情感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势必存在着很多问题。要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必须合理评价学生朗读,才能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1.利用情景语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朗读《达尔文与小松鼠》第三自然段,指导体会 “松鼠妈妈可急坏了”的描写。学生第一次读完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出了松鼠妈妈的心急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那好,想象自己就是松鼠妈妈,感受那种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急如焚!”学生自读自悟后再齐读,果然读出了松鼠妈妈担心而着急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语与课文语境相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信息传达的氛围中。
2.利用幽默语进行评价
幽默的评价语言,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咕咚》第二自然段,写兔子听到咕咚声吓得撒腿就跑。由于学生把“咕咚”读得过于轻柔,教师引导说:“你们这么读,能吓跑谁呀?恐怕最胆小的小乌龟都不会缩一下头。”学生们听后,会意地一笑,再读“咕咚”,读出了声音突然而且响亮的效果。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3.利用修辞语进行评价
在《爱我中华》中有许多比喻句,学生朗读完第一小节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赞叹地说:“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懂了我们祖国民族真多,而这么多民族还非常团结。” 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评价中,及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朗读得有感情,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文本之真美生成于读者的阅读之中,尤其生成于朗读之中。”只有多读才能得其要旨、知其意味,才能领略语言之美。有了高质量的朗读,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精华、文化底蕴的深刻体会和感悟。
参考文献:
[1]肖文彬.评价点燃小学学生的朗读热情[J].读与写:上(下旬), 2015.
[2]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艺术性和激励性[J].教育革新,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