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自学能力 打造高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如今的课堂教学要求打破“教师说教,学生接受”为特点的守旧教学活动方式,应该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下负担,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确保课堂的有效性。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在课堂上下工夫,更加要在课外做好多方面的准备,这样,课堂才会上得更加有实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学能力;高效教学
古语云:“授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身得鱼。”这说明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很重要。实践证明: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提高成绩的必要因素之一。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运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导”都是事半功倍的。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有效课堂教学呢?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课堂外培养
1.通过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应该从兴趣上重视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又应该在课堂外先下点工夫。比方说: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喜欢上了,就自然想要去多了解,多接触,并从了解和接触中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兴趣也逐渐成为爱好。
那怎样培养兴趣呢?笔者在每接触到新一届的学生的时候,都非常重视上好第一堂历史课。先通过高谈阔论了解学生对一些中外有趣历史事件的了解,然后潜移默化,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初中历史学什么,可以怎么学,会有什么收获等等。此外,还将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拿出来与学生一同分享,毫不吝啬地向学生传授经验,以个人的魅力和激情,在情感上感染他们。从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幽默,课程的丰富多彩。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下子就可以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于是,笔者有时候会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有必要有机会地去了解某些人和事,例如,探寻身边的历史人物(陈白沙、粱启超、陈垣等)或名胜古迹(崖门炮台等),将历史的趣事融进生活,将生活的趣事变为历史。学生从中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更是感受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兴趣,激发他们不断学习。
2.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在上课前,不少老师都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但为何往往学生预习后,上课效果还是不那么好呢?关键问题出在了预习任务的合理布置以及预习的技巧指导上。
笔者认为,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应该尽量保证预习的时间充足,条件要允许。例如,要估计预习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预习要布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而且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可能实现的。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时,让学生去收集一些关于开国大典的一些视频或文字资料的话,这个预习任务就不一定科学了,毕竟在农村,不是每个学生家中都有一些关于建国时期的书籍资料,更不是每家都会有电脑可以上网搜索资料的。但如果把预习任务改为“结合课文内容向家人长辈了解开国大典有关情况”用于上课的时候跟大家一同分享。那便是学生大多可以去做的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技巧,为学生自主学习扫平道路。一般说来,预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任务落实预习法、温故知新预习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根据不同内容,笔者会选用不同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布置。例如,讲关于科技文化方面内容的课文时,就可以用尝试练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甚至选择题。而面对一些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的内容时候,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则可以使用布置任务让并指导学生用温故知新预习法了。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锻炼的思考分析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通过课后作业培养自学能力
有的老师说,课后作业主要作用是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并没有培养自学能力的可能,而我则不这么认为。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时候一般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对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知识的运用。而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解答技巧的情况下,联系所学,开动脑筋,甚至温故知新,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其实,我们布置的课后作业类型可以很不同,除了一些关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型的课后作业,我们更可以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去拓展延伸完成的注重锻炼能力型的作业。前者或许对应试教育比较管用,而后者则刚好是新课标强调的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例如,写出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人们的“经验教训”,如何运用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等。
例如,笔者在上完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文后,布置了一个作业是:“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关知识,试给台湾当局领导人写一段话表明我们‘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如此以来,学生既可以结合所学,又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刺激他们适当预习新课程呢。因此,课后作业在设计的时候,甚至要比堂上的练习更有心思才行。
二、课堂上培养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
当前,本校正践行“两先两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即学生先学,老师后交,学生先练,老师后导。笔者上历史课中往往都会有自主探究的环节。这是最直接的锻炼和检测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了。新课标要求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帮助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如偏难的,重点的。所以,安排好自主探究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的时候,笔者就巧妙地设计了表格,让学生找出三大改造的时间、类型、形式等,进而找出它的意义和影响,学生都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了。 而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关于西藏的民主改革会忽略而过,或会以为在1952年,我国全国上下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其实并不是,西藏在1961年才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族改革。因此,筆者在教学中,安排好时间,列出问题要求学生同样要认真阅读书本的小字并通过图片等加以分析介绍,进而让学生进行概括介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所了解到的事实,使学生清楚其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典故的起源。从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思考和实践中有所悟。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团结协作不但可以便于共同解决难题,更可以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促进学校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笔者一般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课文中的难点问题。笔者主要是想要利用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模式,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例如,笔者在上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文中,将课文内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方面设计安排了学习的内容,指引他们分组结合书本的内容和老师设计的学案来分组讨论宋代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多姿多彩。接着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基本问题,再互相指导解决“为什么”的难题,最后给全班同学汇报成果和讲出本小组未能解决的难题。例如,“交子为何最先出现在四川地区?”“经济重心是怎么南移的?”等书本没有直接答案的内容。笔者对学生在自学中能产生这些问题感到高兴,更为同学们的发散思维与历史知识相结合的判断感到惊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奇思妙想、畅所欲言、学有所获。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发挥和锻炼,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推进了有效课堂的落实。
3.通过课堂练习培养自学能力
正所谓“打铁趁热”,笔者觉得课堂练习的基本功能不只在于当堂检测和巩固学生所学,更深层次的是在课堂上及时地通过练习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定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正迁移。学生通过练习从不会自学到学会了自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在练习的设计中,笔者比较注重梯度。因为在同一个班里,总会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题目如果过于简单,优秀的同学觉得无趣。反之,待进生则觉得困难而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导致不愿意学,哪会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呢?因此,笔者一般布置的题目是这样的:围绕课标出5-8道关于本课基础知识的选择题,这部分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解决且必须掌握的,然后3-5道中考链接题,让大部分同学锻炼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最后是1-2道的材料分析题,是给优秀的同学进行知识拓展的。这模式的练习安排,既保障了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所学解决问题,也兼顾了优秀生的需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洛斯提出:“只有当学生积极想学而又懂得怎样学习时,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这实际上一方面提出了应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换到学生,另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发现规律,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学生从“知识型”往“智力型”的角色转变。对老师而言,要达到课改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好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更是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