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动思维火花 跳跃智慧灵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内心强大的驱动力来自于个人性情,能量也有个人性情所造就的,故而个人性情是学生的创造力爆发的基础。传统作文学习,是长时间积淀的结果,存在于大量的写作中。然而作文学习中存在熟记作文以敷衍了事的现象,这一做法无疑为学生的思维建造了一座囚笼。那么,如何使当今作文学习脱离窠臼,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在创作中的作用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方法策略
不扼杀学生的个性,进而将之与其创作融合,这一融合过程是難以一蹴而就的。而教师引导学生的效用也不可期望闪现于顷刻——离不开时间的积淀。教师应当营建其乐融融的氛围,消除师生之间本不应存在的等级,“不以人废言”。这样,学生不再是生活中走马观花的过客,也不会在是自然中不知“绿肥红瘦”的无心人。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灵感的驱使下下笔如注呢?学生语言如行云流水,其逐渐以文字构建自己的世界——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个性与写作的融合。
一、破除对学生的思想束缚
写作语言枯燥不耐咀嚼,是学生思维形存而无神的结果,故而却乏思维的语言,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机。这就要求教师破除对学生想象的束缚。活泛的思维离不开腾跃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则使思维冲破了种种禁锢。学生从续写文章到改写文章,几乎可以脱开已有的脉络,另辟世界,进而使想象处于不可知的状态。然而,这些冲破禁锢的思维则需要学生的把控。学生状物模神惟妙惟肖离不开形象思维;而说理能脱于一人一事、却不仅限于一人一事则离不开抽象思维;而不愿拾人牙慧则要求学生有新变的精神。此外,学生从一字一词中获得的感知,以及其环环相扣的表达,皆离不开学生思维。
例如:在改编童话的习作中,学生获得了改变人物命运的权利。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小拇指汤姆是夜里从王宫中溜出来的,近来他觉得颇为疲倦,因为逗国王开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当他看到国王阴沉的脸,便生出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就在他站在宫殿的围栏上向外张望时,一阵大风呼啸着从耳边掠过,接着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大王真厉害’——那是一只喜鹊对一只孔雀说的,接着大拇指又听到喜鹊一蹦一蹦地跟着孔雀说:‘大王棒极了’。王宫上投下一个小小的身影,那身影却不动了,而地上的那两只鸟还在说着什么,声音已经离得极远了,小拇指汤姆只隐约听到一个声音说:‘大王飞得真高!’”
这仅仅是学生续写的一个片段,然而,学生的这段描述,描摹人物神态极其细致,虽沿袭已有童话的脉络,却有其独创色彩。汤姆之所以停住了脚步,是看到了奉承之言的妙用,这为他侍奉国王提供了借鉴,然而奉承之言是否当真为小人之作为,则使汤姆又一次陷入了深思——“王宫上投下一个小小的身影”。这一练笔几乎是学生精心构思的结果。
二、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悟
学生仅仅“为赋新词强说愁”,使文章失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学生不能洞察自我心境的无可奈何的表现。世事变换,风云流散,美丑交织。故而,学生应当改变其拒绝融入生活的姿态,聆听万物的声音,这便使自我创作“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创作窘态得以改变。学生创作并不是生活的复现,而是将千般事件凝聚于一体,以锐利的锋芒直指人世百态的过程。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游览旅游景点”“赶集”、“赶庙会”描写自己的感受。缺乏这些经历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笔。一位学生虽然游览过“曲江”,然而因年岁尚小,游玩的感受已经模糊了,故而其笔下不过是常见的柳树,弯曲的河道,已将曲江等同于任何一条江了——未突出曲江的特色。可见,经历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三、为作文题设增添神秘感
学生兴趣部分源于未知感,如何为学生写作增添未知感呢?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题设——融深意于图片、将直接叙述的文字变得富含深意,进而使学生的想象得以驰骋,爆发出不可抑制的创作渴望。例如:习作虽以读后感为主题,然而教师却并未直接言说习作的任务,而是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八大山人的画作,图中是一只孤寂的鱼——由墨笔画出,几乎将这条鱼的生机夺去了,进而使鱼陷入了一种僵死的状态。中国山水画,以写意见长,而八大山人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故而其笔下事物皆以血泪泣成。“除了山水画之写意,苏轼的‘应似飞鸿踏雪泥’之句则显示了文字的魅力,那么,有哪些文章使你感受颇深呢?”教师将“深厚”二字具体化了,进而引出了读后感的习作任务,可谓巧妙。
四、注重对学生风骨的培养
学生写作中构建的世界,是其心灵的映射。作文教学中单纯高歌“正能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倘若学生一味追求文字的雕缋,而失却了文章应有的“风骨”,则无疑是舍本逐末。故而,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风骨的培养。例如:在以“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为主题的习作中,一位学生选取了鲁迅之言——“从来如此,便对么?”作为自己最喜欢的格言:“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对权威的质问,是那个时代下思想解放的结果。所以,他笔下的老子极其窘迫,他笔下的三王墓意含讥讽。这是五四时代石破天惊的一语,今日以此发问,同样振聋发聩!”由此可见学生的铮铮铁骨,以及尚未卷入社会洪流时的认知。
总之,“要求学生创作”的写作观念使学生写作愈发僵死,使学生写作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此,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维冲破种种束缚;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为作文题设增添神秘感;注重对学生风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雨,张艳梅.小学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