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课堂小组合作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平台,课堂管理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小学课堂中仍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存在沟通、知识传授、素质教育缺乏、学生独立性丧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某市两所小学的低中高年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小组合作在小学课堂管理中的应用状况、学生以及老师对于该模式的理解如何、调查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课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诊断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以便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能够使小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改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管理机制等作用,优化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管理;自我管理
  一、传统小学课堂运行弊端
  在良好的小学课堂管理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的学科知识,懂得自律、敢于创新,同时课堂管理也可以让教师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不仅需要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授学技巧,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传统的小学课堂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将教师视为教学中心,是教学活动操控者,知识传授者,学生的水平反映的也是教师教学的能力,可以说课堂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注重由上至下的单向知识的传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的培养,课堂非常死板,师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在学习中失去了独立性。
  二、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研究必要性
  为了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管学生过渡为学生自我管理、由专制的课堂风气过渡为民主的风气营造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新课改对课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当前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考试的指挥下进行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比率反而忽略了学生德育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活动只针对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因此,课堂小组合作管理的开展正是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放于首要位置,使其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认知能力、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增强生存能力,学生在与他人共同生活过程中学会相互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意识,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化解矛盾冲突,在小组合作中训练团体意识、培养责任心、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增强自我激励能力,将他人教育上升到自我教育层面。
  三、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模式实践问题
  在对某市的两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市花园小学、太白小学中低高年级共180人分发问卷,针对“小组合作”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调查。两个小学各选取90人,其中男生共98人,女生共82人;一年级共26人,二年级31人,三年级28人,四年级32人,五年级27人,六年级36。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发现了在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构建不合理
  划分形式导致小组内成员水平分布不均,不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影响学生交流。我国学者王坦表示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原则应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随意划分,自然影响了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实效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明晰自己在小组中应该担任的职责,老师对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认知较为缺乏,没有注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具体地进行指导。
  (二)小组合作任务设置不科学
  目前课堂小组合作管理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空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的特色科学地设计小组合作的任务,导致合作学习的目标没有探索性缺乏思考性,整个小组就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过于关注小组合作形式,如学生的交流、表演、讨论,却忽略了小组合作的内涵,教师只有在二者之间掌握一个平衡,才能设计合理的任务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除了小组任务内容本身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还存在小组任务模糊、小组合作时间不合理等问题。
  (三)学生参与度不一
  在调查中,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表示每一次都能参与进小组讨论中,且大部分同学只是偶尔会甚至不会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与老师的访谈中,老师表示很多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不能参与进小组的讨论,也有很多成绩较差较自卑的学生不愿意加入成绩较好的学生中进行讨论。“学困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弱且缺乏自信心,有畏难情绪,由于较为自卑,不愿意小组中发表意见,甚至对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且小组中成绩较为优越或者性格较为活跃的同学表现欲过强,可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向的、成绩较弱的同学。
  (四)教师指导的缺乏
  教师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指导和点拨对小组进步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教师对于小组合作理论认知不深,不能在实践中把握指导程度,指导意识等观念弱化,执行力自然缺乏。教师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对课堂有全面的掌控,并且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对课堂动态因素进行调整。教师的指导应该包括小组合作前、过程中、汇报、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
  (五)小组合作评价体系不合理。
  有效及时的评价能够为老师教学反馈信息,是老师了解学生能力和态度的依据,老师的及时评价有很大激励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老师的评价来反映小组合作成效还不够,还需要小组内的成员、小组之间互相评价。除了评价主体缺乏多样性以外,教师评价的因素过于单一也是影响评价体制健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评价十分简洁和单一,针对性弱,不能起到总结和反思作用。
  (六)功利心态与恶性竞争的问题。
  对于一些不会带来利益没有加分和奖励的任务就会选择不做或者用消极心态应对,甚至有的小组为了得到奖励与其他小组展开恶性竞争,向老师进行恶性检举。针对以上问题对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到高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是教师对小组合作认知的缺失,其二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薄弱,其三是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过于功利化。   四、小学课堂小组合作管理的策略
  针对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的矫正路径。
  第一,師生角色转变,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对长辈言听计从不敢质疑、不敢创新的人,对于教师过于依赖,墨守成规的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巨变,因此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当代教育之急。
  第二,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并且明确任务。小组划分坚持小组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意愿将班级划分为综合实力基本相当的小组。
  同时分组既要让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并且小组要在主动积极、轻松愉悦却又保持竞争的氛围中运行。对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技能的传授。
  第三,解决小组恶性竞争的问题,首先是机制与监督的问题,想要进行公平的竞争,就要有监督管理机制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控,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以规则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将所有考核的结果进行公开接受所有人的监督。同时建立反映机制,可以上报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其次是机制背后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应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制。增加评价的主体和评价要素以增强评价的公正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在小组展示中设置必答题,让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学习讨论,并且分配给小组的任务难度应基本相当,再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评价是其中一个方面,学生是小组合作的主体也应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以增强评价的指导作用。
  第五,教师“管”“放”力度适中,教师不要过多替学生进行决策,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权威的过于依赖,在长期的依赖情绪中就会逐渐失去质疑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宏观把握与微观的掌控中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并且根据不断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整。即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自我管理意识。
  五、结论
  走访了本次调查和实践研究涉及的小学,感受其课堂小组合作管理的氛围,感慨其班级在运用小组合作管理的变化和成效。班主任和学生都在小组合作管理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成功地由管理者和权威者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也逐渐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学会自主管理和安排学习任务与进度,在课堂中进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同时能够让整个班级都处在互帮互助、团结友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有适当的竞争,对于学习有了积极性,有了目标,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和问题所在,同时可以吸收他人的优点,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提升的要求,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在表达意见,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小组也可以看做一个社会团体,在这里社会团体中,学生们的交流无异于是在培养社会技能,并且使学生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但在实践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样本较少、时间短等原因,问题和措施没有太大的普适性,不够全面,不够深入,针对这一议题还有更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需要后期不断深入研究,以进行修正和完善。
  作者简介:何小红(1981.11-)女,汉族,四川江油人,讲师,教育管理硕士,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