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史料应用中出现的史料难懂,准确性欠缺,主观虚拟情境等问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步去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235-01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质至关重要。选择史料、分析史料、应用史料是一个统一体,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中得出一个最终的历史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思维过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的去完善这个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史料的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注意史料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史料的应用,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把握适度原则,尽量选用一些直觀易懂的史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尽管原始史料更具历史的真实感,易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但是如果这些史料难以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它则是无用的史料。大多数老师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喜欢选用一些文言文资料,这些晦涩难懂的第一手史料,对于初中生而言,不但不能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反而让他们对这些史料望而生畏。在讲到武则天时,有老师引用了《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的一段史料:“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看到这段文言文史料,大多数学生已没了兴趣,又何谈理解呢。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的阶段,难以去理解这么深奥的问题,这使得整堂课难免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若老师选用一些简单易懂、形象直观的史料,那学生更愿意去理解,去深入分析。有了兴趣,学生便有了动力。这样一来,史料发挥了它的作用,学生也学到了知识。
二、学会辨别真伪性
网络的出现对于教育而言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方便起见,现在的老师所需教学资源大多都是从网上获取,教学也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网上的资料都是间接获取的资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有待考证,而老师由于时间和知识面的限制,对于获取的史料,不作辨别真伪便拿来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便会出现史料错误的现象。一旦史料的内容有差错,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限制便很难发现其错误之处,因此学生便会获得错误的历史信息,由此重建的历史情节也会失去原来的面貌。而面对当下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作为一种情景赏析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真实的史料对待,那就有失妥当了,这是一种不严谨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求真的原则。
三、史料运用难以到位
在史料的运用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史料应用没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出现有效性降低甚至没有作用的尴尬境地。大多数的时候,史料的应用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它并没有被完全充分地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未能从中获得有用的史学知识和史学方法。“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因此初中历史中的史料应用也应该按其步骤一步一步得出结论,若是一步不到位便会使得史料应用出现不充分的现象。它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攻读不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入,也就说不上辨析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了,更别说对信息的有效获取了。从而使得历史结论只好由教师得出,这就让史料只是走了形式,无从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能力的培养。
四、主观虚拟情境
这是一种缺乏史学取证的主观意识,没有遵循“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完全是一种虚设情境,没有历史事实做依据和支撑,有失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属于一种创造历史的错误做法。这种主观想象会使学生对历史发生错位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中证据意识的建立。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史料教学”的新要求,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通往历史的中介和桥梁,它是历史教学的前提所在。所以说史料教学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之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材料,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应用史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学科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它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
[2]朱煜.《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