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老师应巧设悬念,恰当的启发、诱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注重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59-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学生觉得学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毫无兴致,甚至出现厌学数学,逃避数学课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数学课的良性发展.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用“爱”来呵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产生的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师者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主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上,真正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索。我个人认为只有多走到学生中,多听听他们的想法,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能学好的信心,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果。因此,我试着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多角度的看法,鼓励学生们创造性的看待问题,多给他们独立思考时间。在交流过程中,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學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除以5等于3、150除以50等于3、1500除以500等于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学生讨论交流后,我看见学习比较困难而且性格内向的李岩把手举了起来,我当时就想给他表现的机会,就叫了他,可是他却站在那里半天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同学着急了,七嘴八舌的说着,纷纷抢着举手。再看李岩此时更着急了,脸色也变了,从他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失去了信心,不想回答了。我没有放弃他,让大家安静,并给他时间,鼓励他慢慢想。最后他慢慢的理清思路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对的。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他以后会随着这次的进步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我们把关爱多献给学生,把信心也还给学生,这就是保护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的引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教师新课导入得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讲集合的概念,我手拿着一副扑克,走上讲台,学生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扑克,我问道:“大家玩过吗?”他们齐声回答到:“玩过!”“那我们今天就来玩玩扑克。”马上,他们都被我的扑克吸引过来了!我拿出了一张扑克牌,让他们找出与我拿出的那张同色的牌。比如我找了一张红桃,接着他们把红桃全部找出来了。于是我顺势提出:你们为什么能很快找出与我拿出的那张一样?他们思考了一会,有的说它们长的一样,有的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还有的说有共同的特征……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接着我就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什么是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这样,不用我多说什么,学生就理解集合的概念了。同时,在数学课上,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及专业、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和重要性,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
1.生动导课,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每堂课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恰当的导入情境,它是上好新课的关键。创设导入情境目的是把学生的动机、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讲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疑问和要求质疑的心态,才能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从三个方向看”时,依次给出茶壶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让学生猜图片中的物体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这样和生活当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开始新课的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走进课堂。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感受数学思想,“设问”在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从而使学生达到“解疑而心悦“的境界。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学数学常被视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入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学生就能随着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3.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坏境,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目的。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活动:以三位同学为一小组,让他们自己分工,确定自己汇报员、演示员、记录员。这样就确保在整个活动中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联手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是民主的、平等的。
总之,课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