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工具性就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基础的语言文字着手,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其实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获得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其加强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较多。为让学生明确倾听的要求,课堂上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听”,具体有什么要求。如老师提出倾听的要求:集中精神认真听,小眼睛注意看,别人讲话的过程中要用心去记住等。当然也可以通过编顺口溜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如“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注意看,会倾听,好孩子”。 事实证明,这种识记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倾听。
加强训练,注重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听”和“说”是紧密相连的,教师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以后,注重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我说你听”“传悄悄话”“猜猜看”等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逐渐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学生倾听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同时,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一些没认真倾听同学的例子,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多途径规范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的要求是:能说一段完整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现在低年级学生的物质生活比起以前丰富多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可以说是“言之有物”,但是欠缺“言之有序”,欠缺良好的听说习惯和交际态度。
重视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的表述能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其精神,给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把教材化难为易,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巧用學知练说,说中学知 教材给“说话”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媒介,教学要善于设计才能使媒介转换为开启说话之门的金钥匙。如教“告”字时,先让学生说音节、说结构、再扩词、说句子。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不断训练,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学生认字的能力、造句的能力、说话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在这个言语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知识”,还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他们喜爱或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如动画片人人都爱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捕捉时机,把学生对动画片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口语交际的喜爱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说、会说的积极性。
让“读”成为教学主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意读书的多样化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少、朗读水平较低,因此需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范读要把文中的情趣和韵味通过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教师范读要明确要求:一边听一边想,一边看一边画,细心倾听,学会分清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同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除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以情设趣、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画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图文结合加强阅读理解。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问题的形式,教会他们运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读中感悟,调动学生注意力,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开发其思维,激发其情感。总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顺应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读、说、思、画、演等有机结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听、说、读、写”是语文素养中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教师要从低年级抓起,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把握训练时机,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