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问答式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答式教学是加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渠道,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良莠不齐,教师就要在问答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特点将问题、提问对象、评价标准进行分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表达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以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答式;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问答式教学和分层教学一直都是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因为问答式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课堂互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而分层教学则顾及到了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真正使教学做到“为了一切学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实行问答式分层教学,从而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集于一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故而,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高中语文问答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考虑学生差异,问题难易并重
  各科教学中基本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活跃,另一部分学生则始终情绪低沉。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感受。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课堂问答时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设置难易混合的题目。其中简单的题目用来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较难的题目则用来考查优等生的学习效果。这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还能有效促进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在分析文言语法时我便为学生设置分层问题。较为简单的问题有:“以其无礼于晋”中“以”是什么意思?“无礼于晋”换成正常的语序怎么说?较为复杂的问题有:“焉用亡郑以陪邻”中“陪”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解释?在授课过程中我会插入以上问题,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作答。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查文言文的基础语法,一般学生都可以轻松回答;而复杂问题偶尔会涉及整句话的翻译,可以锻炼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学生设置分层问题是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锻炼每一位学生语文能力的可行之法。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疑由浅及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学生能回答,这并不是学生水平太差,而是教师提问时不注意方法所导致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由浅及深、环环相扣式的分层问题,即从问题的表象出发,先用最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再将问题逐渐复杂化,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鉴赏词的下阙时我为学生设置如下环环相扣的问题:
  (1)下阙词中有几个典故?你能简单说说其中的故事吗?
  (2)诗人对张翰和许汜是什么样的态度?诗人愿意向他们学习吗?
  (3)你从“树犹如此”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下阙中的典故以及诗人的境遇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不仅给后进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文含义,锻炼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增加开放问题,实行分层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同时顾及到优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做到提问分层,还要做到评价分层。即针对同一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学生做出评价,优等生的评价标准应较为严格,以锻炼其能力为主;而对后进生要放宽标准,以提升其自信为主。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不单纯以对错为评价标准的开放性题目,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例如:在學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课时,我便为学生设置如下开放性问题:
  (1)“送去主义”是什么意思?你对鲁迅说的“送去主义”怎么看?
  (2)“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拿来”什么?
  然后我鼓励学生自由选题作答。这时一名学生针对第二道题目答道:“‘拿来’就是走出国门,从外国学习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一些先进的技术,然后提高我们的生产力。”鉴于这名学生平日很少发言,我便从“讲解清晰、通俗”等方面予以表扬。而在另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时,我便要求该学生将“拿来”和“送去”进行对照,并具体分析“拿来”和“送去”各自的优劣点。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后进生的自信,也能进一步提高优等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意偏爱或忽略。但是在课堂问答时,教师就不可“一视同仁”,而是要分层对待,对优等生严格要求,对后进生加强鼓励,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真正落实“为了一切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乔水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J].山西青年,2017(7):149.
  [2]张儒涵.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层教学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1):17.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