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医疗、教育、卫生等领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财务会计工作则是单位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分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同及新会计制度主要优势,提出相关策略,探究在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
  关键词:会计核算;新会计制度;事业單位
  事业单位资金大多来自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主要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已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情况,不利于资产管理,难以满足现代化财政制度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全面反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综合财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同
  1.会计核算科目发生变化,分类更加细化
  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新增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只有一个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各类固定资产,现在科目分为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同时存货科目也发生变化,分为库存物品、加工物品、工程物资等。另外新增累计盈余、资金结存(借方)科目,统一核算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余、结转等科目。
  2.新制度统一了现行事业单位各项会计制度
  原来事业会计制度有《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13项制度,分类太细,部分内容口径不一致,不便于统一管理。通过统一会计制度,能将相同或类似经济业务纳入统一制度加以规范,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报表汇总编制提供基础。而对于部分行业的特色业务,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补充制度进行规定。
  3.会计核算方式发生变化,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
  新制度要求单位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收支业务,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这是一个全新概念。以前会计制度核算仅需要做财务会计核算,未涉及预算会计。这种模式不能解决预算会计核算的问题,也难以满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决算报告的要求。因此,新制度要求设置两套会计科目,按不同基础平行记账,分别生成两套报告。
  4.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现行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反映预算收支业务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完整反映资产负债以及运行成本的情况。而新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从不同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
  (1)新制度增加收入、费用两个会计要素。在新制度下,对“收入”科目的定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收入”的定义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而新制度下的定义是在报告期内导致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在收入的确认条件中,也明确了“很可能流入”及“能够可靠计量”。同时新制度下“费用”科目强调的是“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及“能够可靠计量”,原有制度是指发生的“资金的耗费和损失”,这是非常明显的差别。新制度对收入、费用的定义,更偏向于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革。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但不考虑预计残值。同时加强往来款项管理,针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引入资产减值会计,但暂不对资产类确认减值损失。
  (3)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引入了权益法的核算,这是重大变化。以前会计制度通常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通常保持不变。但在新制度下账面价值将根据单位主体在被投资单位所享有的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当出现投资亏损时,也要相应的调减账面价值,并确认投资损失,并以账面余额减记至0为限。但是单位无权决定或者无权参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还是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优势
  1.与时俱进的会计核算基础和主体
  新制度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可以时刻关注资金的运用效益和内部资金运用情况。原制度下事业单位通常将核算主体划分为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在非经营性业务中采用收付实现制;在经营性业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新制度将权责发生制引入进非经营性业务中,无疑是一种进步。例如计提资产折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等。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能针对不同经济业务产生的收益和费用支出进行合理预测,避免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会计失真现象。
  2.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财务报表体系
  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建立“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模式。单位会计核算应当具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全面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年末出具财务报告;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年末出具决算报告。这是一种双体系、双基础模式。
  三、新制度下完善会计核算的策略
  1.加强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管理,优化固定资产核算体系
  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固定资产折旧要采用直线折旧法或者工作量法,充分反映其损耗程度和真实价值。清理单位往来款项,对长期存在的未收回款项进行分析、清理,按照其收回的可能性及预估金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充分反映应收款项的实际价值,不虚高资产。
  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提高会计核算意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新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专业化人才,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相关财政政策、会计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会计核算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可以建立相關考评机制,激发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报表编制工作,完善双报表体系
  事业单位的决算报告,反映单位预算收支、结余及执行情况,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披露的需要,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而财务报告反映单位内部财务状况、运行状况、现金流量等情况,体现的是单位各项职能的履行情况。同时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增加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加强财务分析,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加强对资产状况、债务风险、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依据。另外单位需加强月报和季报编制工作,及时了解单位财务状况,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体系。
  4.建立会计核算监督体制,健全制度体系,接受外部监督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新制度下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明确监督权限及职责范围,进一步健全单位的监督管理体系。另外不断促进部门间的相互监督,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定期开展财务报告外部审计,保证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
  5.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准则,推进新会计制度配套措施出台
  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毕竟目前事业单位会计还处于改革阶段,企业有些制度还不能完全适用,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事业单位一般都采用直线折旧法,而不是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其他方法。现阶段事业单位适用的方法应当简化,应体现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并与事业单位相关法规相协调。另外,需要出台新的配套措施及管理办法。例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决算报告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了一些与当下经济环境不适应的部分,不仅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还能促进单位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和系统。通过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4.
  2.裴敏.探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会计师,2015(09).
  3.蒋红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经贸实践,2017(24).
  (责任编辑:刘海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3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