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学评价视阈下的英语评价模式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育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终结性评价占据的主导地位,而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并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这两种评价方式并不是二分的关系,而是一个维度上的关系。在考试文化为主导的中学教学实践中,形成性的使用终结性评价是可以减少考试负面的反拨效应,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促学评价
   一、引言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评价提出原则性的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提倡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高凌飚,2004)。这就要求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Scriven(1967)最早提出将评价分成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评价模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在理念、目的、时间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实践与学校要求的终结性评价是有交叉的,许多专家认为在学校开展的终结性评价可以进行形成性的使用,从而起到促学的作用(Black et al., 2003; Harlen, 2005; Stiggins, 2008)。英国评价改革小组(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G)(1999)所提倡的“促学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就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Laveault & Allal, 2016)。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际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各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而对更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这其中有学校评价政策、评价文化和教师评价素养等方面的因素(Laveault & Allal, 2016)。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两个问题:
   1. 为终结性评价而收集的信息有没有可能形成性的使用?
   2. 如何形成性的使用终结性评价的结果?
   本研究将可以尽量降低终结性评价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一)二分关系
   传统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二分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收集信息而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但由谁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就决定了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差异(Harlen,2012)。
   形成性评价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收集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信息、根据标准或学生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决定下一步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习阶段完成后进行的,所以一般是单向的,是从收集学习有关的信息到解释这些信息,再到成绩判断与报道的过程。往往评价的结果会作为甄别与选拔的依据,因此风险要高于形成性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都是收集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解释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判断,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
   1. 评价目的不一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為了发现学生学习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改进学习方法,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有时也被作为“促学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的手段。而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甄别与选拔,用以评判学校、教师或某个语言项目的教学质量。
   2. 参与者不一样。从图一可以看出,形成性评价是紧紧围绕学生开展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评价过程,可以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评价的依据不仅参照一定的标准,还可以参照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的成绩。终结性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判。
   3. 评价的手段不一样。形成性评价一般是通过课堂的各种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活动和教学活动几乎很难分开,而终结性评价一般通过各种考试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接口
   尽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目的或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功能就像是在同一个色谱的两端,很难完全区分开来(Black,1998)。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应该是在一个维度而不是二分的关系。是一个从非正式的形成性评价和正式的形成性评价到非正式的终结性评价和正式的终结性评价逐渐过渡的过程(见表1)。在正式的形成性评价和非正式的终结性评价活动之间就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
   英国评价改革小组(1999)在开展一系列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学评价”的概念。Laveault & Allal(2016)认为“促学评价”的概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交叉区域两个部分,起到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接口作用(见图3)。其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交叉部分的评价活动包括:(1)形成性评价活动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2)终结性评价活动的形成性使用;(3)既可以为形成性评价,也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信息的评价活动。
   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对A类和C类的课堂评价活动比较熟悉。如平时成绩计入总评和高考改革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就属于形成性评价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课堂小测验和档案袋等既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手段。下面将主要介绍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性使用。    三、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性使用研究
   虽然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完全取消以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和高考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愿意把两者区分开(Black et al., 2003,他们发现在课堂上为了形成性目的而使用终结性评价是效的(Black et al., 2003)。
   (一)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性使用的实践
   Black(2003)等专家通过历时两年的KMOFAP项目( the King's Medway Oxford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国王学院联合梅德韦—牛津形成性评价项目,简称KMOFAP)研究,分析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开展了一系列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促学评价策略,分别是:课堂提问(questioning);给学生反馈(feedback);学生互评(peer assessment)与学生自评(peer self-assessment)以及终结性考试的形成性使用(formative use of summative tests)。前三种是比较常见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策略,第四种策略“终结性考试的形成性使用”是Black等人预期之外的。由于考虑终结性考试的负面效果,一开始他们是避免教师使用终结性考试的。在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不可能完全区分开来的,而如果考虑在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更能促进学习,如:使用形成性策略帮助准备终结性考试和使用终结性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目标。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如何利用终结性考试来发挥其形成性作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最重要的不是评价学生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对评价的理解。
   第一种方法是教师使用形成性的活动来帮助考试复习。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性的回顾,设计有效的复习策略。其中一种策略是使用“红绿灯”的方法把将要考试中的考点列举出来,把已掌握的考点用绿色标注,未掌握的难点用红色标注,从而形成自己的考试复习计划。学生还可以把以往考题中的难点用红色标注出来,发现自己学习的弱项,通过课本或同学一起复习掌握这些内容。第二种方法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自己命题、答题和批改。当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和批改自己的答案时,他们即可以充分理解评价过程,还可以为改进成绩而做出进一步努力。第三中方法是通过形成性活动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具有诊断性测试的性质,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的弱项,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与此有关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和Carter(1997)的“考试分析”法相似。教师仅指出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拿到试卷后自己发现为什么错了以及如何修改。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他们最初的答案和对考试后的错误修改决定。这就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不再完全依赖教师,而且他们还被鼓励共同发现和修改错误。
   (二)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性使用的原则
   一个评价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如何?(2)学习目标是什么?(3)如何达到这个学习目标?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结果不仅要反馈学生的现有水平如何,还要告诉他们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要让一个评价起到促学作用,学习目标的设定就至关重要,不仅要让学生清楚的理解这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这就要充分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獲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的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是否遵循评价的原则决定了一个终结性评价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形成性的使用(ARG,2002)。在形成性的使用终结性评价信息时,教师应该判断这个终结性评价是否符合这些原则的要求,如:
   1. 评价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评价是否具有建设性?
   3. 评价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4. 评价是否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或标准的理解?
   5. 评价反馈是否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改进?
   6. 评价是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7. 评价是否承认学生所有学习进步?
   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决定了评价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起到“促学评价”的功能。这些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结果能反映他们现有水平并反馈给他们如何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学习的进步。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两者之间不再是二分关系,而是在一个维度上的关系,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可靠和有效的信息;终结性评价也可以形成性的使用。然而,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并没有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有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学习评价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课堂评价文化的问题。在中学课堂中,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自评和同伴评价结果,学生们也不重视自评和同伴评价,这样就阻碍了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同时,评价的依据也往往是标准参照或常模参照,评价结果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总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使用在内的各种形成性评价活动的开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Allal, L.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C].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conference, Bergen, Norway. 2011.
  [2]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Beyond the Black Box[M].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9.
  [3]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R].(leaflet printed by the ARG), 2002.
  [4] Black, P., Harrison, C., Lee, C., Marshall, B., & Wiliam, 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M].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Carter, C. R. “Assessment: shifting the responsibility”[J].The Journal of Smmdury Gifted Education, 1997,9(2):68-75.
  [6] Harlen, W. Teachers’ summative practices an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tensions and synergies[J].The Curriculum Journal, 2005, 16(2):207-223.
  [7] Harlen, W.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sessment for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purposes[C].in Gardner, J. (Ed.),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2nd ed.). Los Angeles: Sage, 2012.
  [8] Laveault, D. & Allal, L.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ation[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9] Scriven, M.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67.
  [10] Stiggins, R. Assessment Manifesto: A Cal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lanced Assessment Systems[M]. Portland, OR: ETS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2008.
  [11] 丁邦平.從“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20-25.
  [12] 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15-19.
  [13] 李芒,蔡旻君,陈萍.英国ARG学习性评价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10):90-100.
  [14] 亓文涛,乔爱玲.形成性评价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89-92.
  [15] 许华琼,胡中锋.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1):23-26.
  [16] 张建琴.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9):6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