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对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改善非英语专业教学方案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颇为重要。本文将分层浅谈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并提出个人见解,希望能为非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案。
【关键词】构建 非英语专业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测评体系
【课题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水平测试研究》项目编号:178jxyj108;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口头报告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8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28-01
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家对大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呈大幅度提升。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和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存在欠缺。本文将简单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从构建三维测评模型,完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构建四级评估模型等三个方面分层浅谈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Chen和Lustin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两种能力可以随时互换互用;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由知识、语言能力、技能、语篇能力、态度和文化批判意识组成;中国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跨文化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组合而成。从总体结构来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最重要的组合要素是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不可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与此同时,要对学生的英语单项技能进行全面测评,如听力、口语、笔译、口译、阅读、写作等。
二、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
(一)构建三维测评模型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三维测评模型有两种,即CIPP模型和CIRO模型,该模型的前身基础是培训评估模型,引入教学测评模型之后,其对应级别也发生了变化。对非英语专业教学活动来讲,CIPP模型有四个基本评估级别,即英语情境、知识产出、语音技能和跨文化意识。CIRO模型的架构包括英语情境、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在构建三维测评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CIPP模型和CIRO模型的测评作用,做好这两种模型的互换工作。另外,在测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最合适的模型。
(二)完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
完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首先要紧密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将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学习态度、文化批判意识以及听力、口语、笔译、口译、阅读、写作等英语技能均纳入测评体系中。其次,教师应注意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和英语学习训练模式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感知训练法,对学生的英语感知能力和产出能力予以有效训练,然后,通过能力测评来测试学生的英语感知听辨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来测试自己的听力、口语和翻译技能。
(三)构建四级评估模型
四级评估模型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学习结果评估。其中,反应评估往往和英语情境密切相关,例如为学生构建虚拟的英语情境,让学生进行英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能力来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评估具有综合性,主要用于全面评估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掌握运用能力、英语综合技能和学习态度。行为评估侧重于评估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跨文化意识反应和英语社交能力。学习结果评估由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习能力等要素组成,能够客观测评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意识和学习效果。另外,在运用四级评估模型对学生进行测评之后,教师应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如将英语听力技能存在欠缺的学生分为一组,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对他们的听力进行加强训练与定期测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性,为学生构建三维测评模型和四级评估模型,不断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模式,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芳. ELF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作者简介:
郭宁(1978-),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