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相约“微课”,让课堂实现华丽翻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45-02
杜郎口中学掀开了新一轮课改革命的序幕,首创“导学案”。导学案成为了课改的主要载体,犹如课改攻坚的破冰船,改变了师生的传统教学观念,具有课改革命史上里程碑的意义。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教师胡铁生首次提出了“微课”概念,一经提出,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积极践行,微课以机动的形式,灵活的样式,新颖的内容,姿态全新得给导学案注入了新鲜血液,登上了课改革命的历史舞台,让课改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下面我就导学案和微课,在实际教学中融合运用呈现的优势,分享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追本溯源,突显学习本质。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集中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架构模式,准确定位了师生角色,让“满堂灌”的讲授者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帮扶着”、“评委”、“导演”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是,导学案强调老师“导”,学生“学”,学生拿到导学案就知道:“老师让我做的事又来了”,可见导学案的使用多少残留着教师为中心的痕迹,影子。微课坚持以生为本,把学习的责任和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了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学”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优化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和“学”的结构翻转,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学习不会的知识,导学案的“先学后教”解决了学生学习不懂的、不会的知识,但是,“当堂训练”受时间限制,总有部分底子薄,思维慢的学生不能彻底的当堂学透。微课弥补了这一短板,让知识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延伸,让每一个学生查缺补漏,学会不懂的、不会的知识。
二、唤醒沉寂,点燃生命激情。一是情景资源广阔,微课课时短,材料小,灵活,设计内容一般和现实相关,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将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孤立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將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二是掌控学习灵活,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可自由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轻松的在课外或回家进行预习、复习等,也可以把在课堂学习遗漏的,没有学懂的,利用视频反复学习,直至吃透学懂。学习的节奏快慢也可以自己掌控,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停下思考或笔记等。三是互动交流共享,导学案完成了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益,微课全面提升了互动的空间,让学习互动,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引领家长参与,增强合力,营造社会互动学习环境,跨越空间,知识学习随时随地。导学案搭建了一个精彩的舞台,微课就是那灵动的舞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让知识“活”了起来,让学生“活”了起来。
三、推陈出新,丰富导学模式。一是导学设计精巧,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仪、线路图,着力体现了导学合一的思想。微课,以“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丰富了导学案的导学环节,微课突出了“精”和“微”,指向明确、问题聚焦、内容精简的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将课堂教学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反思、反馈意见、评价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导学设计不仅是环节,更是一种永久的资源。二是导学渠道多样,导学案的使用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学习力。微课整合了导学资源前移,突现了课前自主预习环节,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导学案给出的任务,为课堂师生交流学习节省了时间;课中每一个导学环节都可以利用微课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操作动作更加具体;课后导学“一对一”,相当于把老师请回了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导学案是一根粗壮的树干,微课以其“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的功效,使其枝繁叶茂。
四、有的放矢,精准任务落实。一是检测及时高效,微课教学,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设置习题检测,直观的将问题最及时,最大限度地暴露在课堂中,然后及时解决,同时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开展课后习题检测反馈活动,评价落实。二是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之后,后面紧跟着4到5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及时的检测,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发现错误较多的,可以回过头反复学习,思考问题所在;落实课外检测,如有不懂可视频求助老师互动解决。三是网络助推检测,微课容量小,时间短,内容具体,主题突出,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其“陈果简化,多样传播”的特点可以借助网络(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论坛)平台进行学习。导学案如楚河汉界的棋盘,统揽全局,微课如棋盘上的士卒,步步为营,全力攻坚。
“导学案”相约“微课”。“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会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蓦然回首”之间,发现那一片和谐高效课堂的“灯火阑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9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