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鄂温克文化逐渐形成了其具有自身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鄂温克族文化现象自成一体,其中有日常生活文化,宗教艺术,居民建筑等,组建成多姿多彩的灿烂民族艺术。是鄂温克族在历史长河发展出的自然艺术,积极的完善鄂温克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鄂温克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
  鄂温克族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我国的北方,其所生活的北方环境与风俗人情,逐步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文化。怎样才能进一步的维护其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属性,进一步的实施全程传承下去,并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是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主要目标。
  一、鄂温克民族的地域文化
  鄂温克的文化内涵极其的丰富,其在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中,曾经被称为“雅库特”、“通古斯”以及“索伦”,在发展的后期,逐渐形成鄂温克的称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鄂温克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生活方式,其生存的主要模式呈现出分工明确,如从事狩猎的,发展农业种植的,以及发展畜牧业为主的,鄂温克族的主要生存方式呈分散状态,大多数人群生活在鄂温克自治旗。目前的人口基数,其人口数量极低,人口总数总共不到三万人,由于鄂温克族的发展历程极其的漫长,其民族内的小氏族当中发展极不平衡,逐步形成了这一民族的多元文化发展的现象,鄂温克族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也有传统狩猎的生存模式,这也造成了这个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具有很深的历史烙印。
  由于生活的地理環境影响,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处在温带湿润的地理环境下,其气候变化四季分明,其中的比较明显的是在冬季当中,寒冷而又漫长,秋季气候变化幅度很大,夏季高温,春季风大,雨水增多,我国东北四季温差明显,所以在一年当中,冷湿交接现象明显,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与经济的发展,是与其所在地理环境紧密相联的,由于在黑龙江与内蒙地区的纬度较高,造成该地区冬季温度极低,经常出现10 摄氏度左右的温差,加上这一地区的地理气候冬季漫长,大约占全年一半时间,尤其是有些地区占有八个多月。由于受海洋气候的因素,温度上升,加上黑龙江和内蒙古地理位置偏北,在东与日本海相望,南与黄海、渤海相接,造成该地区夏季南风增加,冬季常年北风。夏季雨水较少,降水以雨雪为主。由于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造成湿度加强,所以东北冷湿现象明显,这一现象造成大面积的黑色土壤中经常出现沼泽与冻土,导致景观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互影响。
  二、鄂温克民族的文化特征
  (一)生活文化
  鄂温克族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驯鹿与狩猎为主,这一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鄂温克族人在日常生活的主要习惯。驯鹿是鄂温克族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历史悠久的影响,鄂温克族人长期的驯鹿生活,已经成了鄂温克族人的主要生活方式,驯鹿是鄂温克族人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和保障,在长期的驯鹿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了鄂温克族所特有的民族图腾文化,鹿角演变成鄂温克族力量崇拜主要内涵,并且植入到萨满教中,同时把鹿角、鹿骨、鹿毛、鹿架等元素植入在萨满神服中。鄂温克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以渔猎为主,渔网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鄂温克族的狩猎工具。在使渔船的同时,渔网的应用种类发展成熟,其应用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主要有趟网、鼓动网、铃铛网、抬网、圆锥网、圈网、张网、挡亮子和鱼罩等。
  (二)宗教文化
  萨满教是鄂温克民族重要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宗教之一,有很多的原始宗教与古代萨满教具有许多相近之处,其中的文化信仰多数存在着相互类似的地方,其中的宗教仪式上都具有神帽,面具,神衣等相关用具,神衣与神帽多用鹿皮与鹿角制成,其中的神鼓圆形为主,鼓身刻有双面纹饰。充满了宗教神秘气息,并在漫长的宗教历史发展中形成自身图腾文化。
  (三)工艺品文化
  在我国的东北民族工艺品的手工制作中,逐渐的发展出“桦树皮文化”现象,由于桦树皮工艺品的原生性,逐渐的吸引广大工艺品爱好者喜欢,在东北桦树皮工艺文化当中,鄂温克族的桦树皮工艺主要表现在桦树皮器皿的手工艺上。其中主要鄂温克族特色的日常用具,如碗,工具盒,餐具盒,桦树皮篓、桦树皮船及撮罗子等其它工艺品,其中以鄂温克族的装饰图腾为主要素材,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几何纹、动物纹、花草纹三种。图案千变万化,大多数采用自然界的几何形纹,其中有水,云,十字纹,云卷纹、单双回纹,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带和适合纹样,意境悠远,装饰枝线条以压花、画花、划花、刻花和点刺花为主。
  (四)建筑文化
  鄂温克族的居住建筑以撮罗子为主要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原始建筑风格的撮罗子。撮罗子呈圆锥形。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大约具有碗口粗细的圆木,同时上有枝杈,采用上聚下开,互相咬合而成的建筑骨架,最后使用大约30根木杆,完成骨架之间的连接,留出入口,主体框架建设基本完成。主体框架完成之后,尚需在框架的外部覆盖可以遮风挡雨的材料,同时根据气候的变化,使用桦树皮,草帘子以及其它兽皮,形成从上到下的逐层下压的围子,固定在框架的木杆之上,门帘通常使草或 树条编织而成,在冬季则使用狍皮进行保温,鄂温克族人撮罗子在目前是我国东北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与印第安人古建筑“提皮”极具相似之处,鄂温克族的桦树皮撮罗子建筑,充分的体现出在人类渡过了“构木为巢”的历史后,逐渐形成了人类地面建筑的表现形式,同时给进一步研究人类建筑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0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