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智慧城市的宜昌智慧急救模式的应用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建设大局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智慧急救”建设,让市民在发生急危重症以及各种灾害事故时,实现120急救信息服务零距离。本文分析了智慧急救建设的基础和资源现状,提出了我市智慧急救建设方案,为我市加快推进智慧急救建设提供了建设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急救;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F299.27;F4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6.0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6-0027-02
Abstract:As an integral part of medical services, pre-hospital first-aid, und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mart city" and "smart medical care", we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first aid" in a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so that the public may be in serious danger and various disasters. At the time, 120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rvice zero distance is achie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s and resources of smart emergenc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ity's smart first aid construction plan, which provides construction ideas and experience for the cit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emergency.
Key words:Smart city;Smart first aid;Construction plan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和应急救援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智慧城市”建设大局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智慧急救”建设[1],让市民在发生急危重症以及各种灾害事故时,实现120急救信息服务零距离,让急救反应速度更快,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提升我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我市当前智慧急救的重点问题,现阐述如下。
1智慧急救的建设基础及资源现状
1.1宜昌基础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宜昌惠民服务平台、政务效能平台、城市运营平台和社会治理平台四大智慧平台[2],可有效帮助院前急救出诊人员快速定位呼救现场及获取伤病者信息,提供智慧化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从而提高市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获得感”。
1.2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全覆盖 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对政府应急救援平台、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及各急救网络医院信息终端进行联接,可以共享政府信息资源,打破院前急救指挥平台信息孤岛不利局面。
1.3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完善 社区网格管理员信息及所辖区域,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提供了基础,不但可以发挥网格员在急救知识宣传中的作用[3],更重要的是在面对诸如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呼救时发挥网格员信息熟悉、协调能力强等优势快速高效开展院前急救。
1.4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广泛 我市信息化在HIS、新农合、疾控预防、电子病历等医疗相关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建立了“市民e家”手机一点通应用,为我市后续开发“智慧急救”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技术支撑及研发思路。
1.5建有功能完善的院前急救指挥系统 市急救中心建有网络通讯子系统、急救信息子系统、GPS卫星定位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GIS电子地理信息子系统等12个部分组成的急救指挥调度信息系统。这套系统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对接,传输准确,从各个环节为急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2智慧急救建设挑战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慧急救建设方案仍存在较大问题,如:①缺乏政府顶层设计:政府层面对社会管理层面的智慧化较为重视,但在目前,智慧急救缺乏长期有效规划和稳定持续的发展思路。②院前急救基本为信息孤岛:院前急救信息无法实现卫生数据、政府应急救援数据共享,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与政府其他相关平台融合不够,基本是各自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③智慧急救的智能应用开发不足,不能高效率利用:由于项目和经费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急救的开发和应用,没有一定的项目和经费条件,应用开发和利用无从谈起。
3智慧急救的建设方案
3.1构建基于市政府电子政务专网的院前急救指挥平台 通過不低于30 M带宽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建成一个连接市应急救援平台、全市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市急救中心指挥平台、市各急救网络医院急救指挥信息终端、县级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快捷安全的院前急救指挥平台。 3.2完善院前急救指挥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 ①建立院前急救网格化系统:可共享政府已有的城市网格信息、门牌号码信息、人口信息、网格管理员信息及个人健康等多类信息,实现对呼救现场的快速定位、呼救者个人信息查询(包括健康信息)、事发区域网格管理员信息查询、及救护车行驶轨迹、出诊时间节点的跟踪及推送;②建立院前急救视频应用系统:整合湖北省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各急救网络医院监控系统、县市区急救中心监控系统、城区救护车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会议、院前急救出诊全程视频跟踪、提前优化出诊线路、远程会诊及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4];③建立移动智能急救信息终端应用系统:以智能平板电脑为载体,实现GPS及北斗定位、导航;联系现场;接受院前急救信息及指令;反馈出诊时间节点;采集现场图片、视频、生命体征数据上传到收治医院及急救中心调度大厅;院前急救病例的录入、保存及上传等功能[5,6];④建立院前急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MIS):实现系统办公、系统管理、救护车管理、院前急救病历管理、院前急救相关数据统计、数据维护、院前急救业务查询、院前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等内容;⑤建立短信消息应用系统:利用短信消息平台实现突发事件预警,急救指令短信发送,向呼救者发送告知短信、特殊情况上报等功能。
3.3拓展基于院前急救指挥平台的智能应用 一是针对空巢老人开发“智能急救呼叫手机”;二是利用政府“市民e家”手机APP软件平台开发“120急救”APP应用,可以实现手机定位,健康、出诊信息推送,急救知识指导等功能,做到急救服务信息零距离;三是打造“智慧救护车”。
4智慧急救的应用及效果
4.1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反应速度 对呼救地址精准定位,提前优化救护车行驶路线,快速赶往呼救现场,极大地争取了急救时间,减少了空诊率,节约了急救资源。
4.2增强院前急救风险管控能力 院前急救指挥平台可以记录每一个受理急救电话的录音,每一个急救任务的全程录像及急救站出诊单元接到急救任务单、救护车出车、到达现场、患者上车、到达医院等各个时间节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院前急救流程管控做到了全覆盖,院前急救的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4.3提高市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获得感”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居民群众特别是空巢老人、急危重患者提供个性化贴心服务。智慧急救的运行模式可以让市民群众享受到快速、精准、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高市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获得感”。
5建议
5.1要注重智慧急救统筹规划 院前急救不仅具有医疗特性还有显著的社会特性,一个院前急救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部门联动和多个信息支撑,因此智慧急救必须在政府主导下,从数据的自动采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智能应用四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7,8],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智能化程度,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5.2要加大智慧急救建设的投入 智慧急救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信息惠民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智慧急救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政府每年按建设规划和建设预算进行投入,确保智慧急救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5.3要重视对急救信息的利用和开发 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信息往往被埋藏在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各应用系统中,不能实现与政府应急部门的第一时间共享和预警。政府要充分利用搭建的城市智能运行中心,实时获取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信息,为政府部门应急救援的后续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学军.建设智慧宜昌,助推大城崛起[J].政策,2014(6):41-43.
[2]周敬梅,涂智辉,杨学安.基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院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2(13):180-181.
[3]李玉文,李娜,譚慧,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核应急现场辐射监测系统的初步设想[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2(13):111.
[4]武秀坤.院前急救机构要注重和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J].中国急救医学,2014,2(34):164.
[5]熊国平,王建平,吴振漩.经济欠发达地区市级院前急救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及启示[J].医学信息,2015(14):11.
[6]莫海燕,陈秀丽.浅谈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运营模式[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99-100.
[7]顾进华.基于网格化理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研究——以镇江市为例[D].江苏大学,2013.
[8]冀全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辆调度监控系统的设计[J].物流技术,2013,32(12):398-401.
收稿日期:2018-11-16;修回日期:2018-11-27
编辑/成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1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