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四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过高职院校“四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即设计“产业对接”的校企合作特色专业、设计“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健全“区域文化对接”保障体制,重点解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平台单一等问题,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  “四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10-02
   1989年,“创业教育”这个新型教育概念的提出,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创新创业教育也迎来多维发展机遇。创业教育者一直致力研究让受教者成为创业能手的教育途径。创业教育理念也从“愿创”“敢创”最后向“会创”转变。创业教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区域文化与保障体制对接。”即“四个对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提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区域文化与保障体制对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四个对接”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四段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创业教育中,制定出适应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的创业人才教育教学方案。通过调研分析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专业技能的方向,实施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学生“愿创”“敢创”精神和“能创”专业技能,以培养高质量的新型创业就业人才。
   一、研究背景
   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但是交通行业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状况并不理想,经过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学生进行创业调研,数据显示,在校93.5%的学生没有创业经历;即将毕业的学生79.8%有创业意向,但因条件不成熟放弃创业;仅有9%的学生未考虑过自己创业就业;另有11%的学生有“先就业再创业”的想法。在面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否有适用学生的创业发展时,70%的學生给予期望不高或直接否定的回答。那么,“创新创业教育”需培养专业型创业人才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为例,结合本学院专业的特点,建立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思路,研发出“四段对接”模式下的专业技术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进一步为深化路桥工程等类似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以求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的创业就业率,增强我校争创“双一流”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
   (一)设计“产业对接”的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加强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由于交通行业特色专业市场选择性小,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所以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加创业教育学科专业技术含金量。学校需要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和资金来发展特色专业,培育优质技能型人才;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后备人力资源的同时,提升企业知名度。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合作创办新型特色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加入企业人才需求计划,创业教育环节也可以融入企业元素,为创业教育提供企业实践背景。
   交通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多元长效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可建立“产业对接”的创新特色专业。
   从交通行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建立以创业教育为先导的“产业对接”特色专业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专业建设过程。这需要高职院校明确自己的培养方案、专业师资水平、技术服务能力,能为企业发展甚至行业发展输送人才。如何寻找企业的契合点来发展本校的创新创业专业,是现在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设计“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创业教育植根课堂
   “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创业教育。不是期望学生毕业就创业,而是先能掌握好自己的专业,在自己专业的岗位上累积经验,改良技术,勇于创新创造。只有在专业的协助下,创业才有品质价值。那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就要求专业课程是高质量的、新颖的、紧跟时代信息的。所以在“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指导下的课程才能给创新创业奠定专业基础。以往的创业课程只是学校某行政部门开发,缺少针对性,更缺少专业性。那么设置“岗位对接”的创业教育课程就需要专业的、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专家一起研发。除了企业调研,跟班生产、教育培训等手段加强专业教师对行业岗位的教学研究,还需教师深究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框架,然后与创业教育技能衔接设计,再配合情境教学,使教学课程能既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又能引发学生创新思考研究,大大提高学生专业创新活动的参与度。
   路桥工程专业教师多半来自企业,且创业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根据路桥工程的就业岗开设了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公路设计等一系列对岗课程;可拟结合本专业课程资源优势和现代“互联网+”的创新理念来开发新课程,如智能交通资讯与设计、建筑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等。    (三)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1.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先确定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应该变“闭门造车”为顺应“市场变化”。了解本专业的行业政策和市场特点,利用时代“一带一路”的国际建设机遇,与企业协同研究育人机制,通过海外项目的建设与调研来寻求交通人才的培养之路。路桥工程学院专业就是重点培养新型“操作型”人才,在“生产对接”的教育改革下,增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把学生培养成“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的特色应用型专业人才。
   2.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需建立以仿真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践平台
   “生产对接”下的仿真实训基地是要在高校运输实验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方向进行建设的,这么庞大的专业实验单元需要有行业企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仿真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任务就要紧密贴合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同时匹配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还需设置其他机动单元(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创新思维完成。这样既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创业技能。
   3.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需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仿真实训虽然给学生创造了情景训练平台,但是与生产训练还是有段距离的。外联育人机制需要校企共同探讨,企业将技术和资源带入校园的同时,应当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或是创建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但为学校创办特色专业提供资源平台,也为企业直接输送对口人才创造条件。学生通过校外实训提前掌握交通行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和相关设备技术,同时打开就业眼界,提供更切实的就业创业信息,弥补校内实训无法实现的专业空缺。
   路桥工程学院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于2015年成立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重点实验室是交通土建示范“参与生产”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有助于专业对接产业、提升专业服务生产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同时开放性的管理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带领学生完成多个“生产项目”,比如慈利县岩泊渡至赵家垭旅游公路勘测设计、长沙县黄花公路弯沉检测等。
   (四)健全“区域文化对接”保障体制,提供创新创业的多功能平台
   建全“区域文化对接”的保障体制,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创业文化中,形成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业素养为基础,职业文化、行为为重点的教育体系,为创业创新提高多功能平台,拟需要研究相关保障体制:
   1.可校内校外协同,构建创业支持体系
   构建创业支持体系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中心和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两个部门,研究创业基础课程、统筹科研思路技术、服务学生工作、运营就业生产等各大系统。校内各部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和领导班组,创建多个企业支持的内外的实训基地,全心全意为学生做好“专业创业”服务性工作。
   2.可软件硬件配套,构建创业孵化体系
   (1)利用网络加强创业者的平台建设。湖南交通职业院校创客平台“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客交流服务平台”,配备专兼职指导教师,也可举办创客空间、创客分享会、创客工作坊、创客超市等活动来推动创业发展。(2)加强就业创业孵化地的项目服务,提供相关专业创业服务和创业规划,同时吸引企业的资源投入和技术指导来实现专业创新项目的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通过高职院校“四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设计“产业对接”的校企合作特色专业;设计“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完善“生产对接”实训教育改革;健全“区域文化对接”保障体制。唤起高职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大热潮,也为专业创业教育打开另一片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2]丁蕙,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學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4):98-100.
   [3]张永民,徐文媛.论“对接式教育”在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5):120-121.
   [4]张志勇.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5]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3-74.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