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品格发展水平与成长需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品格教育的要素分析探明初中生品格发展的现状,并从多方面剖析初中生品格缺失的原因,从中洞察学生成长需求,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综合育人方式,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
【关键词】品格发展;成长需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1-0014-03
【作者简介】胡文珠,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首批德育工作带头人,无锡市首批班主任工作能手。
初中学段是由义务教育走向高级中等教育的过渡时期,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将面临人生发展的第一次抉择。作为祖国未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初中学生的品格状况如何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这就需要初中学段的教育者能把握学生的品格发展现状,明确品格缺失的原因,洞察学生的成长需求,完善其品格。
一、探明品格发展现状,确定品格培养内容
初中生品格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学生通过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积极的道德情感,通过坚定的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优良品格的教育。相关研究对品格教育的五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1.道德认知。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推理判断的分化集中期大约是12到14岁。在“肯定性”道德推理判断中,就整体而言,个人功利的判断理由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超越规范的后习俗阶段的道德判断呈现下降趋势。初中学生处于个体功利、习俗与后习俗多元道德判断理由的纠结中,无法对两难道德情境做出确定性道德判断,处于道德判断的矛盾期或者过渡期。
2.道德观念。
在传统美德方面,初中生应关注孝敬父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关注文明、自由和敬业;在公共道德方面,需关注廉洁奉公;在个人修养方面,应关注节制。
3.道德情感。
它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能促使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恻隐之心、集体责任感、自尊感、挫败感和羞耻感等是绝大多数初中生所具备的明确而积极的道德情感。
4.道德意志。
初中生在公德发展中存在道德意志不强的问题,导致价值认同与行为持续性上不足,容易出现言行不一致的问题。
5.道德行为。
初中生在道德行为上普遍表现良好,亲社会行为日益增多。整体上呈现出利他主义,不求回报,自觉自愿,自我牺牲等特点。在行动理由上,初中学生更多把道德榜样作为行动理由。
由以上分析可知,初中生品格教育,要重点警惕道德观念上的个体功利价值倾向,重视同伴与榜样的作用,回归幸福生活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训练道德认知,锻炼道德意志,在各个道德领域形成言行一致的道德风貌。例如,在私德领域需培养勤奋、节制的品格,在公德领域要培育正义、按规则和规范行事的品格。通过培育文明、自由、敬业的品格,彰显“共同努力”“兼济天下”“与世相融”的品质。
二、剖析品格缺失原因,抓住发展主要矛盾
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是现阶段初中学生品格的主流,但部分学生也存在某些品格的缺失,如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积极进取精神;部分学生过于自我,缺乏合作精神;有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学生知行不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少数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品格缺失的原因一般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初中生与社会的接触会越来越多,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可能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一是文化市场不规范,黄赌毒等腐朽文化和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二是无节制的上网,可能导致未成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敲诈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使一些学生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
2.学校教育的偏差。
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不少学校多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正面而集中的思想教育不足,公共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学校普遍存在宽容和赏识教育的误区,如对学生迟到、完不成作业等不良行为只能进行说服教育,无原则地宽容。面对学生的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教师显得软弱无力,一味地退让,底线一天天降低。
3.家庭教育的误导与缺位。
少数父母、长辈言传身教差,或行为粗鲁,或作风不正,或违法乱纪,这些都给子女直接树立了坏榜样。部分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方法简单,或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或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缺乏正面引导,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不健全的家庭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由此可见,当前初中学生品格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多种负面因素共同影响下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一致,即知道是非但不一定能明辨是非、坚持是非。简言之,就是知行不一的矛盾。
三、洞察学生发展需求,选择合适德育方式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行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实施品格教育的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卢勤在《孩子心灵成长的10大需求》中提出,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滋养、尊严、宣泄、肯定、包容、磨难、体验、沟通、梦想。文献分析了“00”后的心理需求。上述研究可以为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参考。学生发展需求具体包括:话语权,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感受,对责任、合作等新时代的道德品质更认可,看重集体利益又维持自我意识、平等观念等。
学生显性的心灵成长需求容易了解与把握,难点在于了解学生隐性的心灵成长需求。隐性的心灵成长需求常常会以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呈现,往往隐含在学生的话语中,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中,隐匿在非常规的行为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挖掘和实现学生的隐性需求,选择适合的德育方式。
笔者认为,人的品格发展与形成,可以看作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因此,使用“公正团体”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品格发展是较为理想的。学校给学生提供参与团体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直面学校团体的实际问题与事务,找到双方都认可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来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一些不良行为也能得到矫治,使之成为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公正团体策略强调学校环境尤其是师生互动对学生品格发展的影响,也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品格发展的促进者,而是学生品格社会化的促进者。据调查:在初中生最喜欢的德育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主题实践活动、叙事类道德教育活动和观看榜样纪录片。在一线实践中,教育者应不断优化上述三种德育方式,还要不断寻找、整合、创新学生喜欢的新的德育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连续的时期,都是上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依循初中生成长的节奏和发展任务,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成长需求的环境,并适时给予协助、引导,才能使初中生的品格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分层与分叉——当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调查报告(2017)[J].教育科学研究,2018(2):10-19.
[2]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7(2):98-107.
[3]黄海.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71-172,159.
[4]徐福亮.让每个生命都有闪亮的光芒——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生命教育”课程规划[J].华夏教师,2018(16):1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