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入手,带动“听、说、写”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学应该依纲靠本,本就是语文书。只有把书读通、读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理解,从而乐于进入到书本中,领略作者的文化情怀、思想情感,那么,学好语文,就有了可能,就有了初步基础。
源头活水 读书破万卷 乐学 引路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37-01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听说和读写两大系统。“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发展,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古代名言早就向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让他们到词汇的花园里采蜜,到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去体验情感的波涛,去点燃精神的篝火,提取生命的精华,去迎接生机勃勃的学习生活。
1.激励学生乐读
学生如果乐于读书,积极主动地探求思索,学习语文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由于时代的间隔,学生对其缺乏认识了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吸取知识的阳光雨露。例如:老师可以在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一段精美片段来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
2.引导学生善读
学生不仅要乐于读书,而且要会读书。读书必须做到“五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到。
每一篇课文都有所侧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人物的外表去认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表及里认识英雄人物伟大所在,从而提高认识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描写邱少云牺牲的经过中的外表部分,抠字挖词,精讲多读,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重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诵读,把战友情、师生情、作者情三位一体,情情相通,使学生从中受到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教育,起到了文道的统一作用。
3.提醒学生记读
把学生领进书籍的王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读”就是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手到,脑到。许多读书大家在读思结合方面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鲁迅一生的学习研究中,始终贯穿着独立思考地精神。他读了孔子、孟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不是全部否定或无批评地接受,而是通过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之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精彩的词句和语段,要善于摘抄,要用一定的时间对抄下来的特别好的内容进行背诵,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模仿、创新的原料,对于感受很深的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时间一长,学生的语言仓库里就会有充足的“粮食”,“肚里”就会有充足的“货物”,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全面的提高。
4.“以读为本”意识
于漪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语文教师应多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透书。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知识。独立思考是重要的,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凑在一起“集思”,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加里宁说过这样的话:“当你们独自阅览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了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终于把四面全部了解了,哪知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平方体,而是一个立方体,却总共有六面,所以同旁人一起讨论,便能把思想磨练深刻,便能使它丰富起来。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有时靠个人的力量并不能圆满解决问题,这时只能靠集体力量,靠集思广益。让学生“倾听”文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潜心会文本”。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主动充分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文本储备,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进入语境,积极思考,把文章真正读通,读透,读懂,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这并非看几张图片,听几首曲子所能比拟的。
5.读中质疑探究
让学生会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首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敢于提问。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6.读中感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設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干与老师争论。敢干标新立异,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总之,要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要从抓“读”入手,全面带动“听、说、写”各方面的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