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规划理念,探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阶段,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将生涯教育理念融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传统育人模式的弊端,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中心要务。
【关键词】生涯规划 全过程 全方位 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项目“学业辅导”(2018SZZD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49-02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要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基于生涯规划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寻找兴趣、提升能力、设定目标、付诸实践、最终实现价值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育人实效性。
一、全程、全方位育人与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
“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发展、途径延伸,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指路标。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个人通过从事的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段时间的生活模式。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二者存在诸多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1.时空维度的一致性
全程育人侧重于时间层面,贯穿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覆盖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育人侧重于空间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改善教育方法等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涯规划则基于个人特点,整合社会资源,有意塑造且持续一生的过程。大到生命,小到生活。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从学业、生活、心理、职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
2.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均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涯规划通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寻找兴趣、设定目标、提升能力、价值认同,在体验-反思-再体验-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内容方式的相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必须的。它与生涯规划里认识自我、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内容有交叉性,二者可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实现。另外,在教育方式上,生涯规划丰富并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为主,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个人接纳、社会认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学生成长的个性需求,教育缺乏针对性
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不考虑学生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而用同样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工作的现象;不考虑个性因素、不分素质差异,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学生,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表面上看,步调一致,工作轰轰烈烈,上下左右齐抓共管,但由于缺乏工作的针对性,致使工作脱离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需求。其结果是,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千辛万苦、昼夜奔忙,但学生反而并不认可,参与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低,效果不理想。
2.轻视资源整合,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高校内各部门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缺乏大局观念,过分凸显部门特色,缺乏统一性,难以相互渗透、形成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队伍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占領一线教学的育人阵地;(2)学工队伍孤掌难鸣,只能借助学生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略显乏力;(3)管理服务人员意识淡漠,重管理轻服务,无法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营造良好氛围,提供贴心服务。因此,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和衔接,从而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3.生涯规划意识淡漠,队伍专业化建设欠缺
生涯规划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得以发展,由于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于生涯规划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在高校,生涯规划课程多以选修及网络慕课方式开展,内容更多的局限于职业生涯探索及测评工具的使用,教职人员也多以辅导员为主,缺乏专业化建设和个性化指导,教育实效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认识也比较陌生,无所真切感受其中的奥妙,参与度低,使得生涯教育流于形式。
三、生涯育人的模式探索
1.形成思想共识,指导全程育人
高校应重视生涯规划所具有的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这一培育过程涵盖了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是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一般包括自我认知-准备及探索-专业化定向-生涯决策等四个阶段。在自我认知阶段,围绕理想信念、规章制度、专业思想、学习规划等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准备及探索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加强专业学习,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在专业化定向阶段,鼓励参加双创性项目,创造职业模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生涯决策阶段,通过搭建学生接触职场平台,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理性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规划目标,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2.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一体化监控
以学生职业心理测量为依托,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概念”。学生以学期为单位制定学业目标,由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监督目标实施效果,赋予学期寄语,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搭建个性、优质、专业、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以专业导航、双聘导师信息库、网络大学堂、留学专栏、考研专栏、就业创业专栏等板块组成学业生涯信息平台,学生可在平台上获取个人所需的学习资料,了解学术前沿发展动态。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各类问题,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线上线下统筹管理,对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等多方面形成一体化监控,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提供多元学习机会
在确保第一课堂主阵地外,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专家讲座、企业大咖面对面、优秀学子分享会、角色模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不断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个人规划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设置一组辅助课程,从生涯唤醒、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创新创业、工作世界探索、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潜移默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接纳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建设专业化队伍,倡导全员育人
学校应调动多方力量,全员参与、分工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内容涵盖思想引领、职业规划、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多方面。一方面,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为学生提供优质、专业的知识辅导,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聘请知名企业人员、优秀校友为培育导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知识,多渠道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外,加强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培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培训、交流、分享等方式,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度,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雯,王铭.生涯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揚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3).
[2]魏超,汪坤.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周颖,女,法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