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水稻生物多样性混合栽培技术推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论述了永善县广泛推广水稻生物多样性混合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实践证明这项技术简单、易行、实用,是既增产又环保的水稻栽培新技术,可为其它地区提高粮食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永善县;水稻;多样性;混合栽培技术
水稻生物多样性混合栽培(杂糯间栽)技术简称水稻混载技术[1],是根据生物相生相克的特性,实行水稻高矮品种混栽,有利推迟发病时间、降低和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提高高杆品种(主要是地方优质大酒谷)的抗倒伏效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是一项简单、易行、实用,既增产又环保的水稻栽培新技术[2]。
糯米是云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是餐桌上难得的一道美食。由于优质地方高杆酒谷重感稻瘟病,且杆高不抗倒[3],占用稻田净作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杂糯间栽)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原理,能给栽培或自然植物生长带来诸多好处。多年来,永善县把推广“杂糯间栽”技术[4],发展糯稻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优质粮食产业化开发、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永善县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杂糯间栽)技术的推广方法和实施结果总结如下。
一、制定水稻混栽技术的地方标准
1.因地制宜合理选配多样性种植的品种组合。 (1)品种选择原则。合理的品种搭配是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杂糯间栽)技术取得成功的关键,需对水稻品种抗性遗传背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各地栽培条件以及农户种植习惯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水稻品种抗性遗传背景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集中在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大类品种——杂交稻和高杆糯稻进行间作。农艺性状方面,对杂交稻一般是选择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强、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迟的品种,对糯稻品种则突出“一高一短”的特点,即选用糯稻比杂交中稻杆高15-20cm、生育期短7-10天,分蘖力强、抗倒伏、早生快发、单株产量高的品种;经济性状的选配原则是高产品种和优质品种的搭配,以满足农民对高产和优质的需求。在实施中,则根据当地的肥水、土壤地力、海拔高度等栽培条件选择本地糯稻与杂交高产品种的搭配,同时根据本地农户的种植习惯,选用农民喜爱品种进行组合搭配。
(2)品种组合。我们选择了本地优质高杆洒谷与II优7号、冈优725、中优85、川香优2号等杂交稻品种进行搭配组合。
(3)做好种子处理。用施宝克1:2000倍进行浸种(即10公斤水加5毫升药剂,浸泡6-7公斤种子)。
2.科学适时育秧。为便于农民育秧,采用杂交稻、糯稻同期播种,示范推广区播种时间为3月初至3月中旬。在育秧方式上,一般采用旱育秧简化技术,培育壮苗。
在苗床地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平坦透气、四周无荫蔽的旱地或菜园地作苗床。
在苗床制作上,采用杂交稻、糯稻分厢育秧,按厢宽1.3米、沟宽0.5米的规格整地作厢,床土充分欠细欠匀后,撒施混有壮秧剂的营养土,一般5kg细土混壮秧剂lkg,均匀撒在10 -15平方米的苗床上,用耙来回耙匀,使之同2-3厘米表土完全混合,然后浇足底水,施足底肥,一般每平方米施清粪水15 20kg后播种,覆土后盖地膜。按每公顷本田用杂交稻精选干种子15 22.5kg(1- 1.5kg/亩)、糯稻种子3.75kg(0.25kg/亩)育足秧苗。
在苗床管理上,播种覆膜后要勤检查,播种至出苗前要密封保温,如床土发白、水分不足要揭膜用喷雾器或洒水壶补充水分;当膜内温度超过30℃时可揭地膜两头降温;如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可于中午揭开两头换气10分钟。当秧苗达到一叶一心时,撒施混有壮秧剂的细土防立枯病,一叶一心时揭膜练苗。
8.栽培方法和田间管理。示范推广区水稻秧苗最早的于3月底开始移栽,多数集中在4月上中旬移栽,4月22日移栽基本结束。一般亩栽糯稻0.12万窝,亩栽杂交稻1.6万窝左右,每亩总窝数控制在1.7 - 1.8万窝。多采用宽窄行栽插,按(1.0+0.5)尺×0.5尺规格栽中稻,每间隔两个宽行栽一行糯稻,厢内栽中稻、糯稻退窝0.8 - 1.0尺。
田间肥水管理按常规高产措施进行,认真做好病虫监测,一般不使用农药防治叶瘟;对于穗瘟,有必要时使用三环唑类农药预防一次。当95%以上穗子黄熟时,抢晴收割,力爭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一般糯稻比杂交稻早7-10天成熟,采用割穗办法单收、单晒、单贮。
4.田间观察记载。在10个示范推广乡镇,均随机安排代表性田块,观察记载稻瘟病的发病情况、倒伏情况。
二、推广水稻混栽技术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过程中,永善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示范推广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的组织领导、计划安排、配套政策落实、方案制定,把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推广任务分解落实到10个乡镇,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制定了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并组织一批优质糯稻良种,统一供应实施乡镇,建立示范样板。组织、技术、资金、种子的全面到位,促进了该项技术推广的有序有效开展。
2.加强宣传培训。在推广过程中,一是利用县乡各级政府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机会,在会议期间向乡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重点宣传技术推广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效果,提高思想认识,打通主干线,争取得到乡村基层干部的支持。二是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紧密结合,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实施意见和主要技术要点。三是在春耕时节,深入村、组、农户,层层展开技术培训,发送技术资料,到田间举办栽秧现场会,做到了户有一个“明白人”、家有一张“明白纸”,有力保证了杂糯间栽技术的推广实施。全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会35场次1522人次,影响带动农民4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600份,电视播放5次,利用赶集天广播27次,出板报20期。 3.层层举办样板,推动面上发展。为了推动全县水稻杂糯间栽技术的推广,全县确定了10个示范推广乡镇,各乡镇层层举办样板,乡镇不少于5亩、村不少于2亩、组不少于1亩,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大面积杂糯间栽技术的推广。
三、水稻混栽技术示范推广的规模
在该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永善县按照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村、组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技术推广计划1.4万亩,在县乡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共在全县10个乡镇72个村751个组20312户农户实际完成14085亩,超下达计划面积85亩,超额0.6%。
四、水稻混栽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防病效果
利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杂糯间栽)技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期间,我们在位于各示范推广乡镇的中心示范区实施了展示处理及调查。田间调查记载的稻瘟病调查方法、分级标准、发病率和病指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790-1995)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从调查数据看:1.示范推广区大面积上杂糯间栽中,杂交稻叶瘟病叶率不超过2%,糯稻病叶率也控制在10%左右,杂糯间栽控防糯稻稻瘟病叶瘟效果明显。2.示范推广区大面积上杂糯间栽中,杂交稻穗瘟病穗率不超过15%,糯稻病穗率也控制在23%左右,杂糯间栽控防糯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安排在当地稻瘟病重发区的试验区处理及调查,未见明显控制效果。但从各中心示范区大面积观察,凡是推广了生物多样性控防稻瘟病(杂糯间栽)技术的区域,糯稻和杂交稻发病都较轻,甚至未发病,由此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该技术对稻瘟病的良好控制作用。尽管永善县推广该技术面积大,由于各區域生态环境不同,加之品种数量增大,各品种的抗性表现不同,导致各区域、不同品种组合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出现较大差异,但间栽与净栽相比控制稻瘟病的效果明显,说明该技术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五、水稻混栽技术大面积推广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适收期间,我们组织在2个示范推广乡镇、5个村、10个具有代表性点进行田间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处理点平均亩产625.1公斤,对照点平均亩产584.9公斤,处理点比对照点平均亩增40.2公斤,增6.g%。按实际推广面积14085亩计算,可增产稻谷56.6万公斤,按市价每公斤2.50元计算,亩增收100.50元,全县共可增收141.5万元。按全县可推广面积43500亩计算,全县共可增产稻谷174.8万公斤,可增收437.2万元。
按稻米率1:0.7计算,共可增收大米39.6万公斤,按200公斤大米可解决每人每年的生活计,可解决县内1980人的温饱。按全县可推广面积计算,全县共可增收大米122.4万公斤,可解决6120人的温饱。
永善县通过水稻生物多样性混栽(杂糯间栽)技术的全县大面积推广,控制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的危害成效显著,实现节本降耗、增效增收;不施或少施农药,尤其是不施用高毒、高残留(毒)、高污染农药,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高杆糯稻间栽于杂交稻行间,利用杂交稻根系发达且杆子相对矮、硬的支撑作用,有效防止糯稻倒伏,既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极其显著。
六、存在问题及下步措施
永善县整个水稻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总体落实完成情况较好,但仍然存在各地间发展不平衡、少部分地方还存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硬、计划实施田块不落实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推广计划的完成;二要加强技术指导,各级农科人员要到岗到位,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做好育秧工作的技术指导;三要狠抓秧田苗期管理工作,培育足够的适龄壮秧;四要继续抓好技术培训工作,让群众掌握技术要点,确保移栽质量;五要结合实际,及早明确移栽方式、及时进行培训指导,尽量方便群众、节约成本,确保移栽工作顺利进行;六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张重权,何霞红,王云月,等,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46-350.
[2]朱龙粉,傅华欣,毛华方,等,多个水稻品种混合栽培控制稻瘟病示范效果显著[J]中国植保导刊,2001,21(8):47-47.
[3]刘萃鹤,水稻混合种植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8).
[4]滕飞,陈惠哲,蔡雪青,等.不同水稻品种混合种植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14,29(4): 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