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8-024-1
  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使得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阶层结构的复杂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使得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冲突,很多人在这一过程中迷失了道德的方向,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和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内圣外王”的高远境界,还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无论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还是“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还是“修身治国”的宏阔志向,都闪烁着往圣先贤的睿智之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深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为我国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营造了丰富的价值背景,而且为我们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这些资源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加强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步入教师岗位之后,我不断地尝试把中华优秀传统融合到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一个诚信、友爱、孝顺的青少年。《孝经》中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在讲授《享受学习》这一课时,我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进行教学,首先我给孩子讲了“母亲和孩子见面礼”的故事:我可以通过骨头的颜色区分出这是男人、还是女人,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做过母亲女人的骨头颜色灰而轻,男人的骨头白而重,这就是母亲给我们的第一份见面礼——1200斤的血,也就是我们喝的奶水,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对我们的生育之恩;在此基础上播放父母辛苦工作的图片;上学放学时父母在校门口的背影;在中考、高考考场外,父母等待的图片,并结合了BBS上贴出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文章来讲授父母对于我们的养育之恩,最后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的故事,在分享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在我的课堂中进行这样的探索和尝试,我也和我们学校的吴海波老师一起组织学生的家长去东北路小学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的家长也去了解传统文化,进而一起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懂礼貌、懂感恩的孩子。在一个暑假的学习之后,我和吴海波老师开展了“树家规、养习惯、受益一生”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中我们看到了一封封令我们感动、动容的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来信。信中父母一句句真诚的感谢,一句句质朴的期盼,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師的幸福和责任。
  并且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我也开设了《弟子规》社团,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孝、悌、谨、信、爱、仁的精髓,用传统文化的精髓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谁水平。当讲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时,我给孩子介绍了“孝经”中父母对我们的十大恩情,让孩子回想,写出父母在生活中为我们做了哪些,当我吩咐完之后,孩子开始在纸上快速的罗列着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越写越多,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已经写满了半张纸,当我看到很多学生停笔时,我又吩咐学生去写,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当我话音落下,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直到最后零零点点的写出几点,当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这张纸时,孩子们沉默了,发现自己和父母相比做的太少了。在这个活动结束之后,我给孩子留了一份作业,回家后你为父母做一件事情,或者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尝试,我看到了学生一点点的发生变化,还记得之前学生在走廊碰到老师匆忙走过不知问好,到现在会鞠躬问好;还记得之前学生坐无坐姿、站无站姿,到现在处处遵守规则;还记得之前讲到父母、老师付出时学生冰冷、理所当然的眼神,到现在主动帮助父母、老师做一些利索能及的事情等等,这些变化让我更加有信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师者的重要使命。
  汤因比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可以这样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正是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追求。这表明了新世纪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向,而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