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能够巩固和检验阅读所收获的知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107-1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文学作品与时文,既有对社会深切关注的作品,又有对人的灵魂抚慰的文章;既有具备世界性意义的诗文佳作,又有针对当下的生态性描述文本。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结构妙埋伏笔
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妙埋伏笔,不仅能使文章的意蕴得以充分的彰显,更能激发读者对结局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推测,从多个方面来深化主题。比如在莫泊桑的《项链》里,作者就有意识地对项链是假货的这个事实进行了暗示:在玛蒂尔德向其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很随便的态度,足以说明这条项链并不贵重;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极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根本就没有打开盒子看一看,再一次说明原项链并不贵重。这三处伏笔,充分证明项链是假的。果然,十年之后,当玛蒂尔德再一次遇到佛来思节夫人时,佛来思节夫人告诉了她实情,那条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曾引起学生的很多推测: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把真项链还给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十年的辛苦换来了一场梦,她会不会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选择自杀?玛蒂尔德会不会对自己当年的举动后悔不已?等等。学生的推测精彩纷呈,极大地拓展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正是作者妙埋伏笔,才能使文章被一根红线牵引,脉络分明,结构严谨,从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多元解读的精彩。
二、情感起伏渲染
情感起伏渲染,是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借助叙述者或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使之形成心理起伏变化的曲线,使整篇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比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爱在情深处》,讲述奶奶和“我”的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她有意识地穿插了三处心理描写:第一处心理描写是作者的一段心理獨白,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她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从她记事起,奶奶整天陪着她,给她唱儿歌,和她做游戏,让她骑大马。她感觉奶奶是天底下最慈爱的老人,虽然她瞎了一只眼,但遮挡不住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奶奶是她心中最贴心的保护神。第二处心理描写,是作者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小朋友们嘲笑她有一个瞎奶奶,小女孩受了委屈,迁怒奶奶,哭闹着不要瞎奶奶接她。奶奶很生气,打了她一顿。在这段心理描写中,作者对奶奶充满了怨恨,把奶奶描绘成童话中恶毒的巫婆,再也不是她心目中的保护神。第三次心理描写,是作者上小学时,爸妈工作有了起色,把她接走了。从此,她很少再与奶奶见面。虽然,奶奶很关心她的生活与学习,但她从不接奶奶的电话。后来,奶奶因为生病去世了。她和父母一起回去奔丧,爷爷这才告诉她,奶奶的瞎眼是她两岁时,用一根木棍不小心弄瞎的,为了不给她的成长带来阴影,奶奶不让爷爷告诉她,也不让告诉她的父母。作者得知真相后,泪流满面,跪在奶奶的坟前,内心起伏不定:她对当时的无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由此给奶奶带来的伤害进行了触及灵魂的忏悔。在作者声与泪的哭诉中,情感得到了渲染,情节得到了烘托,故事达到了高潮。
三、情节波澜突转
情节突转,是指在记叙事件时,作者先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去,然后层层铺垫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先来看一个故事《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是巧妙地使用了情节突转法,使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波澜起伏,充满了幽默感与趣味性。
四、应用巧妙娴熟
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有四十多篇,各具所长。其中的很多篇章不仅可以应付默写考查,也可以用来充实学生的文章。如《劝学》中“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句,信手拈来,均可成文。有时候“众里寻他千百度”苦思冥想,东拼西凑,倒不如就地取材,从课本所学的文章中撷取佳句,稍做改动,写出新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2011年江苏卷一篇满分作文就得益于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此文切入巧妙,用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就要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踏出自己的路。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现大气和灵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来认证命题的优秀样本。
总之,新课程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