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推手发展历程回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1970年至今发布的太极推手规则进行解析,并梳理不同阶段产生的科研成果。研究认为:1970—1979年,太极推手竞赛雏形初现;1980—2003年,太极推手竞赛规则逐步完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4年,太极推手的发展进入停滞期;从2015年起,太极推手竞赛重新焕发出光彩,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太极推手 發展历程 竞赛规则 科研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c)-0189-03
Abstract: Tak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petitive Taiji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the Taiji Pushing Rules from 1970 to the present and use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to sort o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produced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Taiji 1970—1979 Taiji Pushing Hand Competition was in its infancy; during the 1980-2003 period, the rules of the Taiji Pusher Competition wer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ji Pusher in 2004—2014 entered a stagnation period; from 2015, the Taiji Pusher The competition regained its brilliance and entered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iji Push Hands; Development History; Competition Rules; Research Trends
“推手古称擖手或打手,是以太极拳套路中“懒扎衣”一式的着法,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来练习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于技击作用和方法的竞技运动。”太极推手作为中国武术技击内容的重要部分,其竞技化道路已历经40年春秋,对太极推手竞赛发展历程的回眸,是以史为鉴之精神的具化,旨在为太极推手这一“文明的格斗”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推动太极推手服务于“2030健康中国”。
1 太极推手竞赛雏形初现(1970—1979)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社会蓬勃复兴起来,太极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品牌。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的技击属性、挖掘整理武术对抗项目的背景下,提出了竞技太极推手的设想,并接连在上海、北京、黑龙江等地进行表演、交流和试验研究。1979年,由国家体委武术处牵头,邀请了全国30多位太极拳名家座谈研讨,制定了第一部《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1979—1980年,在南宁和太原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开展了太极推手表演。
1.1 《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1979)解析
《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1979)是对竞技太极推手规范化、科学化的首次探索,其贡献不言而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暂行规则》未强调太极推手基本技术,导致众多摔跤、柔道项目运动员轻而易举的出现在太极推手的赛场上,失去了太极推手的本义;(2)犯规警告5次者判优势胜利的规定,无形中助长了犯规次数的增加;(3)双方运动员以互相握手作为太极推手比赛的礼节,与太极推手项目的民族性不符。
1.2 “太极推手”的科研成果
1970—1979年间,对太极推手技击原理展开了讨论,如《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1984,张顺江),首次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以“三论”为方法,对太极拳技击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三年后,《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质疑》(1987,习云太)与之对话,对太极拳运动技击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从查阅到的文献数量来看,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还较为单薄。
2 太极推手竞赛逐步完善、快速发展(1980-2003)
1981年,在沈阳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试点单位进行了太极推手表演赛;1982年后,一年一度的全国对抗项目比赛(含太极推手)推动竞技太极推手逐步完善,至1989年,举办全国性的太极推手比赛累计已超过17次,同年,太极推手竞赛与散手竞赛分离,标志着太极推手竞赛的独立性再获提升,为技术和竞赛体系的构建埋下优渥的种子。1990年再次组织进行了大型的规则研讨会,于1994 年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太极推手被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 1994年太极推手正式竞赛规则的出台,推动太极推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级别的太极推手比赛众多,推动了太极推手运动的繁荣开展,此规则一直延用至2015年。
2.1 太极推手竞赛逐步完善(1980—1994)
2.1.1 《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1990、1994)解析
1994年制定的《规则》要求推手运动员须以“棚、捋、挤、按”手法及相应的步法,在左右各划两圈后方可攻击对方,这使比赛的公平性得以保障;1994年《規则》在得分方法上较1990年版《规则》更为细化,不断强调“八法”的运用,使用“八法”发放对方倒地或出圈的得分高达4分和5分,鼓励运动员使用太极推手技术动作进行得分;1994年《规则》对犯规的容忍度更低,犯规判罚达4分者即判对方优势胜利,对“搂抱”进行了详细注解;比赛时间较1979年《暂行规则》有较大改变,每局3min,局间休息1min;取消场地的中圈,仅留内圈和外圈,增加了边裁;使用抱拳礼、穿戴中式服装,使太极推手比赛的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来。在199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首设女子太极推手项目,1998年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运动员即多达197人,超过了参加太极拳、剑比赛的人数,也是历来参加太极推手比赛人数最多的一年。
2.1.2 “太极推手”的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的太极推手科研成果仍较为单薄,但已初具研究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太极推手的文化研究,涉及太极推手与传统文化(1987,沈寿)、太极推手与阴阳学说(1982,王静)、太极推手与孙子兵法(1991,沈寿)、太极推手要诀《十六目》浅说(1987,沈寿),丰富了太极推手的文化与理论探究;(2)太极推手的技法研究:如太极推手双手正面进攻的防守(梅杭强,1985),探索太极推手技法运用;(3)太极推手的科学的设想:以较朴素的科学观点阐述了太极推手的重心,底盘,人体平衡状态,运动的惯性(1984,沈寿);借鉴水压机原理,将太极拳、太极推手比喻为水压机[7](1982,施载煌);(4)太极推手的科学实验研究:采用生物电的方法进行太极推手的实证研究,包括太极推手三种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1994,田金龙)和陈氏太极拳、太极推手优秀运动员比赛前后心电图ECG分析(1992,赵晓进)等,开辟了太极推手实证研究的新天地。
2.2 太极推手竞赛快速发展(1995—2003)
1994—2003年间,太极推手竞赛使用1994年制定的《规则》,在10年时间里,竞技太极推手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不少具有一定高度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综述型研究:其中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对太极推手运动发展的研究,如竞技太极推手运动(2002,刘新光)、从规则角度研究影响推手竞赛的观赏性问题(2002,毛明春);二是对太极推手的技法研究,如八法图阐析(1995,田金龙)、太极推手竞技技术初探(1995,从日东);三是对太极推手教学的研究,如武术太极推手的教学与训练方法(1997,戴有祥)。(2)实证型研究:使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出现了国内第一篇太极推手现状分析论文《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995,武冬),随后,涌现了不同城市的太极推手现状研究,如温州市开展太极推手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97,池昌稿)等;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运动员的能量代谢(1996,戴有祥)、腿部瞬时发力的力学表现进行研究(2003,史有为),对太极推手的科学化训练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3 太极推手竞赛停滞不前(2004—2014)
2003年,太极推手竞赛项目退出了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推手比赛经历了初具雏形、逐步完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全国性推手竞赛缺失的停滞时期。虽然没有了全国性的推手比赛,但太极推手依然活跃在各省市的太极拳比赛上,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各地方太极拳年会、国际武术节等赛事,推手依然是一项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项目,比赛规则大多沿用1994年版《规则》,也有些省市根据当地太极推手发展情况进行少许调整。
全国性太极推手赛事的停办,引发了众多关于太极推手的讨论声。(1)针对太极推手竞赛是否可以开展,喊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以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2010,张志勇)为代表的反对太极推手竞技化,另一种是以《也论太极推手竞技化——与“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2012,陈威)为代表的支持太极推手竞技化。主要争论在于:如何看待太极推手的“传统”与“现代”?“理性”“技击”练习是否是太极推手遵循的主要规律?而早在2008年,邱丕相就曾指出太极推手将是展示技击类项目“如何打”的问题上的典范,是对“暴力文明的转化”。(2)竞赛规则也是一大讨论热点,如《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改革的研究(2006,虞定海)通过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建议规则改革全面开放运动员相互攻击部位、允许使用更多具有拳种特色的推手技法、取消太极拳套路考核、增设武技表演,取消技术得分,完全以攻击效果评判得分;(3)对太极推手的技术探索不断深入,以《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为代表(2013,田金龙),阐析了“一式四法”的太极拳原型与太极推手体系构建;(4)太极推手的科学研究涉及生理生化和生物力各个方面,包括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2008,段丽梅)、中老年女性免疫调节功能(2010,杨新)、太极推手各阶段技术动作的肌电特征(2010,牛建华),不断推进太极推手的科学化研究。
4 太极推手竞赛焕发新光(2015至今)
4.1 《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试行)》(2015)解析
从1979第一部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开始,对竞赛太极推手的探索已历经30年风雨之路。2015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发行了《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试行)》,《规则》整体上呈现出了以技法为核心的、追求简洁可操作的发展趋势。 2015年《规则》与1994年《规则》的最大区别有如下三点:一是取消了太极拳演练打分,增加了太极推手基本技术考核,即“合手展示”,并赋值1分;二是明确了五个技术动作,包括六封四闭、玉女穿梭、双捋式、靠法、手挥琵琶,规定一旦使用五种技术动作中的任意一种,即可在原得分上追加1分。三是规定所有进攻必须在“四正手”基础上进行, 否则视为无效进攻。这三点将太极推手遇到的困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要求运动员不断扎实、多用、善用技术动作,以获得额外加分;引导运动员重视四正手练习,以适应盘手—进攻—得分—盘手或盘手—进攻—不得分-盘手的比赛顺序。
4.2 “太极推手”的科研趋势
“太极推手”的科研成果呈现出如下趋势:(1)从民间向高校辐射,如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2015,崔亚运)、北京体育大学太极拳推手选修课程优化设计(2016 刘金钟)以及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引入太极推手运动的可行性研究(姚春清,2016);(2)从成人向青少年辐射,如浅谈太极推手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015,刘明亮)、高校发展女子定位太极推手的优势(2015,刘明亮);(3)科技驱动创新,如太极定步推手动作识别系统的设计与研制(2015,漆才杰)。
5 结语
20世紀70年代以来,太极推手竞赛历经三版规则变迁,走过了雏形初现、逐步完善、快速发展、停滞不前、焕发新光五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太极推手的理论研究仍较为薄弱,如太极推手的文化与历史研究、太极推手技术体系研究、太极推手训练方法研究、太极推手教练员、裁判员、辅导员培养、太极推手的高校教学模式与比赛体系研究等。在健康中2030的时代背景下,太极推手如何在规则和内容上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可操作性、高观赏性,进而提升全民参与的普适应,这将成为影响太极推手发展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5-127.
[3] 尚大海.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太极推手发展导向之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
[4] 沈寿.太极推手力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1):58-65.
[5] 沈寿.太极推手力学(续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2):41-48.
[6] 沈寿.太极推手力学(续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4(3):75-83.
[7] 施载煌.太极拳和水压机——试谈太极推手的科学原理[J].福建体育科技,1982(10):28-33.
[8] 邱丕相,杨建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武术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
[9] 李富刚,栗胜夫.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太极拳运动科学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0(2):126-133.
[10] 武冬.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1):93-96.
[11] 张山,温佐惠,马丽娜.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21-22,51.
[12] 丛日东.太极推手竞技技术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8(1):21.
[13] 虞定海,谢业雷.《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改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76-79.
[14] 邱丕相,杨建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武术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
[15] 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5-127.
[16] 牛建华.太极推手各阶段技术动作的表面肌电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55-58.
[17] 田金龙,邱丕相.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6):77-80.
[18] 王晓娜,李怀续.太极拳推手的回顾与思考——基于1983-2014年中国知网115篇论文的综述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5(7):16-20.
[19] 漆才杰,戴国斌.太极(定步)推手动作识别系统的设计与研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8):52-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