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沐先贤哲思,悟人生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选修课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其思考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内化于心+外修于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益于立德树人的落实。
  【关键词】文言文;先秦诸子;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高考的文言文学习要求来说难度稍大,而且先秦诸子与学生所处时代相隔久远,他们的思想难以被学生理解。那么学生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选读》教材说明指出,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因此,学生读先秦诸子论著,可以领悟先秦諸子的思想内涵,汲取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
  一、内化于心,引导学生领悟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
  从先秦诸子论著中,学生能读出什么人生智慧?概言之,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这些思想精髓是我们文化的根。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精神寻根之旅。
  1.重视学生的积累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知音》中明确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能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质变飞跃必须以阅读积累的量变为基础。阅读是一种吸纳功夫,把外来营养转化为表达交流的能力,中间还需要有一个理解、融合、内化的过程。
  世移时易,《道德经》《论语》《孟子》中的许多思想,都有其时代局限性。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要提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并在阅读时加以甄别,找出值得向学生推荐的重点篇章,批注品析,读出自己的见解,并联系现实做由此及彼的迁移,为学生活用经典提供范式。其次,教师为学生整理《先秦诸子选读》的译文,供学生阅读。最后,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摘抄、诵读,不是对文段的简单照搬,而是把阅读中那些刹那感受用文字定格下来,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感的过程,也是阅读收获的梳理、发酵过程。
  2.通读名家的解读
  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名家解读给学生通读,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傅佩荣的《解读老子》、鲍鹏山的《风流去》等,进而对各家之言获得较为经典的、较为全面的理解。由于受年龄、阅历、经验的限制,学生对高于自己阅读水平的文本,在阅读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阅读问题设计、阅读分享(包括口头分享和练笔分享)为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搭建桥梁。另外,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尽心知性,保民而王——孟轲与〈孟子〉》《墨子的药方》等,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先秦诸子的其人、其事、其思想。
  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面对选修课本中数量众多的文章,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剪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解读文本,领悟文本。例如,第一单元《论语》选读节选了七篇文章,其中有谈到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执着,有谈到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有谈到生存的大智慧,有谈到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有谈到对“义”的坚守,有谈到教育思想和方法,有谈到“学”特殊的概念的意义——修身养德,等等。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精选、排序。首先,笔者与学生共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从培养人的角度谈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其次,关于“仁”的理想,追求的过程是艰辛的,任重道远。孔子是如何追求“义”的?我们通过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感受孔子追求“义”的执着精神。再次,儒家历来重视“学”,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内容?我们研究了《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从中领悟修身养德的重要性。最后,我们通过阅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文,学习孔子身上的生存智慧。经过学习,学生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外修于行,激发学生汲取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
  1.每周一篇随笔
  在教学中,笔者布置课外练笔,让学生在学习先秦诸子文章后,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如学生对“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理解,举了钓鱼的故事。
  【学生习作片段1】
  选择埋头闷钓的人称之为A,选择将钓鱼方法传授给他人的人称之为B。 A性格孤僻,不喜于人群之中生存,选择自己独处,将鱼塘当作自己安静的处所,不多扰他人,让自己安静。仁者,思他人,虑自己,后安于仁。将自己置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舒心的地方,不就是仁者安仁吗?
  B授人以渔的做法,在让大家都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也让自己成为授渔的最大获利者,收获了朋友。于现代社会来说,这便是机会和境遇。一个懂得利用仁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真可谓之智者。智者,知仁而利用仁,利他人也利自己,不就是知者利仁吗?
  所以,A和B都通过“仁”来使自己位于周身环境的优势地位,足见“仁”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感悟和思考来看,学生在阅读积累中,逐渐形成思考辨析能力。
  2.每课一句名句感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学习《先秦诸子选读》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联想、体会、讨论,让思想发生碰撞。例如学生对“子曰:‘君子不器”颇有感悟。
  【学生习作片段2】
  君子的范畴自先秦以来早已扩大许多,现在学生都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关于器,却有着不同的解释。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他认为君子应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时代变迁,依我之见,在当下,君子不应如器皿一般天生为人所用,千篇一律。   器具,如酒杯、碗筷等,各有用处。人不能用筷子好好喝汤,也不能用酒杯好好吃饭。但人浑身都有着不确定的因素,如搞生物的人也能去研究化学,失去听力仍能创造音乐,社会因此乱套了吗?没有。人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反而碰撞出了更大的火花。因此人与器皿大不同,人更灵活、更多变,也更具创造力和活力。
  然而现在有些人身上仍带着器皿的影子,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花剌子信使”般迎合大众的口味,没有自己的特色,如同充斥网络的“网红”,看起来似乎都长得一样。一个人靠哗众取宠走红,便有千万人争着去卖丑。大数据时代似乎并没有让人们的文化生活真正丰富起来,许多人仍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每日接收着同样的信息,如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器皿。这个世界需要“反叛者”,需要从器皿中逃出。
  从学生的感悟和心得来看,他们已经走出了初步理解的阶段,开始思考《论语》对于现实生活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指导意义。
  3.小组活动安排
  经过一段時间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获得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这些理解和认识还是零散的,需要进一步系统梳理、整体把握,使认识进一步深化,境界进一步提升。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班级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形成了以下专题。
  专题一:从餐桌礼仪看孔子的“礼”
  专题二:用孟子的民本思想解读中国梦
  专题三:庄子谈笑论生死
  专题四:读荀子的唯物论——人定胜天
  专题五:品庄子的养生之道
  专题六:畅谈老子“反”的辩证思维
  专题七:用墨子的“兼爱”解读大国外交
  专题八:比较韩非子的法治与现代法治
  下面以专题六为例,具体阐述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选择主要文本内容,进行反复研读,厘清思绪内涵。专题六的内容研读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其次,梳理专题内容,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专题内容进行研讨。利用逆向思维,“反”出大智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学生制作PPT,进行专题演讲,课后完成一篇作文。
  选修课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其思考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才能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笔者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内化于心+外修于行”的教学模式,希望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益于立德树人的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