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龙狮运动“过山瑶”平乐香龙舞项目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访谈法与文献资料法对平乐大发瑶族乡香龙舞的文化本源与特征进行探究。平乐香龙舞的文化原点始于我国农耕文化,图腾、宗教等精神信仰贯穿始终。平乐香龙舞的文化本源来自“过山瑶”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神话传说、信仰为蓝本所创作。动作古朴苍劲有力。千百年来“过山瑶”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众多原生态的灿烂民俗文化,流传至今的打锣挖地唱山歌、长鼓舞、香龙舞、盘王神武是“过山瑶”劳动生产和文化精神的一朵朵奇葩。
关键词:香龙舞 过山瑶 文化起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b)-0189-02
1 平乐香龙舞简介
1.1 香龙舞流传地域介绍
香龙舞是流传在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自治乡四冲村委罗口自然村、回龙自然村、古七自然村、福瑶村委丹桂自然村、唐冲村委朱家自然村等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辖6镇(平乐镇、二塘镇、沙子镇、张家镇、同安镇、源头镇)4乡(大发乡、阳安乡、桥亭乡、青龙乡),13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43万人,其中瑶、壮等少数民族人口7.9万人。县境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县,西靠荔浦县,西北毗邻阳朔县,东北连接恭城瑶族自治县,陆路距桂林市区118km。县境南北纵长71km,东西横跨49km,面积1919km2。漓江、荔江、茶江汇于县城西面,称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纵贯全境。
1.2 平乐“过山瑶”介绍
广西平乐大发瑶族乡的瑶族同胞以“过山瑶”为主。“过山瑶”,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大发瑶族乡的“过山瑶”明清时由湖南千家峒迁徙至此,“过山瑶”像他们的族名一样,过一山吃一山,祖祖辈辈过着游耕生活。瑶胞们每到一处便开山拓荒,以便播种食物。由于旧时生产条件落后,收成少,瑶民把希望寄托于先祖盘王的庇护,祈求盘王保佑风调雨顺,一年四季好收成,为他建大庙、塑大像,代代祭拜流传至今。建于明清年间的盘王庙位于四冲骆口村中心的村委旁,至今仍保留着三进式的明清式建筑风格。
1.3 平乐香龙舞介绍
香龙舞,即用稻草结成的“龙”,在龙身上插上烧燃的香,由3个青壮年按照特定的动作和步伐舞动起来,每逢新春佳节或盘王节等重大节日,在祭场上表演或者逐家逐户地给瑶民们拜年,以此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祈请龙王的恩惠,祝福瑶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民幸福安康。舞龙人按特定步伐随唢呐和锣鼓的节奏舞动香龙。根据跳“香龙舞”给瑶族同胞拜年过程中的顺序,“香龙舞”分“拜年”与“辞年”两种;根据各村寨人口数量的多少,又分为一条龙与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香龙舞”原跳香龙舞是两条龙,公龙、母龙各一条、共需14人;目前跳香龙舞是三条龙—两条公龙和母龙,跳舞时共需19人。改革后的草龙舞由独舞变成群舞,由原来单纯的拜年祈福,融祈福表演为一体,更具艺术美。整个“拜年”、“辞年”活动一般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
2 平乐香龙舞与文化
2.1 平乐香龙舞起源
平乐香龙舞起源来自当地“过山瑶”瑶族同胞口耳相传“救父感恩”的神话故事,相传玉皇大帝被瑶族先祖三兄弟孝顺父亲的举动所震撼,而命令龙王爷保证这里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为了表示诚意,三兄弟用稻草编织了一条龙,在上面插上香,每逢新春佳节,三兄弟舞着香龙各家各户去庆祝,用龙王爷的恩惠祝福村民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合家欢乐,幸福美满。香龙舞也就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流传至今。
2.2 平乐“过山瑶”相关文化
因瑶族同胞信奉盘瓠,将盘瓠称为盘王,因此平乐“过山瑶”除了香龙舞还有一些其他瑶族传统文化项目,如《盘王神武》、长鼓舞等。《盘王神武》是拜祭盘王的一种仪式,类似于武术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舞师们来回小跑,列队,跳、转、翻、旋,排阵厮杀,每一个动作都使用了道具,敏捷、灵巧、威武的打棍、耍剑、打斧、耍锤动作逼真形象。长鼓舞反映的是瑶族同胞拜祭盘王的过程。除此之外平乐还有调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体育项目。
2.3 文化特征及内涵
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表征着民族文化形式,而且深刻表征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贯穿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神髓。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平乐“过山瑶”的香龙舞除了有中华全民族对共同的龙文化崇拜,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一是求雨祈福。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早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意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平乐大发。瑶族乡的“过山瑶”是以游耕生活为主,在过去科技、经济、文化普遍不发达的时代,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成好就等于生活好,“过山瑶”的香龙舞对于“舞龙可以祈求风调雨顺”的观点和他们“过山瑶”独特的民族特性相结合。
其二,祈求力量、展示力量。韦晓康等人的《论壮族舞龙运动起因》[1]一文中谈到:人们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秉赋龙性。同时,通过舞龙,也使舞龙人的力量得以显示。平乐“过山瑶”要因地制宜,找寻适合自己种族生存的地方生活,他们舞龙,首先希望通过香龙舞,可以获得超脱自然的力量,与自然世界的所有因素想抗衡,包括天气、山川、以及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生物如:豺狼虎豹以及人等;其次,“过山瑶”在迁徙过程中难免与其他种族的人接触,因此他们通过香龙舞,彰显他们独特的力量,希望以此获得其他种族的尊重,使自身可以有一席之地生存。 其三,娱乐生活。《汉书·西域传赞》载:“汉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硒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唐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湘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赦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鲜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舞“鱼龙”既是当时以人装扮成鱼和龙舞动表演的一种舞蹈,“过山瑶”通过香龙舞同样使他们在游耕的生活中放松自己。
3 传承现状与建议
3.1 现状
目前平乐香龙舞已经成功申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人员方面:“香龙舞”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很少人愿意去学了。目前仅存的传承人少之又少,已走到人之艺绝的边缘。
(2)管理方面:“香龙舞”是乡土味浓厚的民间舞蹈,现在一般在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表演,队员完全自愿参与。偶尔参加一些政府和民间举办的比赛和活动,较少参加商业性演出。有的只是通过香龙舞表演,吸引游客赚取收入,而对于香龙舞表演团队的素质却没有更多顾忌。这种现象不但降低了香龙舞表演的严谨性,也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淡漠与忽视。
(3)资金方面:香龙舞作为平乐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已流传千年,但由于当地交通不便,旅游设施不齐全媒体宣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扶助每一个民俗体育项目,香龙舞文化传播区域只局限于周边的几个乡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再者,香龙舞的表演者鱼龙混杂,质量不如以往规范化,因此,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推荐。
(4)传承方式单一,香龙舞的传承方式大部分只通过言传身教,只有师傅手把手教授,并且传承的体系也不完善,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记载,这些都导致香龙舞的传承发展受到限制。
3.2 建议
(1)加强青少年对香龙舞相关知识的教育,可以在当地学校设课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且青少年学习欲望强烈,香龙舞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对身心的锻炼都有一定作用,对于其他地区,可以采取文化进校园的形式进行宣传。
(2)完善香龙舞的资料,用文字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采集整理。香龙舞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完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通过文字等方式可以完整的保护与传承,为以后的传承铺平道路。
(3)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对香龙舞的表演进行指导管理香龙舞的表演市场,让香龙舞成为平乐旅游的一张名片,让人们认识真正的香龙舞。
(4)在传播模式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宣传,这些方式可以让香龙舞的文化传播得更加快速而广泛。
(5)在资金上,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对香龙舞项目资助,目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香龙舞作为平樂“过山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可以申请相关资金发展该项目,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并且修建更多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交通,满足游客的需要。
4 结语
如今的香龙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瑶族文化与历史的活化石。香龙舞大都是直接反映生产劳动的生活题材,从流传至今的香龙舞中还能看到瑶族先民辛勤的劳作场景,极具民族性和历史性。同时香龙舞对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促进作用而且香龙舞本生就是一种很鲜明的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香龙舞文化资料整理可以清晰的探究出“过山瑶”民族文化的特质,为保护其他民族文化提供模板。
参考文献
[1] 韦晓康,殷俊,张延庆,等.论壮族舞龙运动的起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72-75.
[2] 邓子敬.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
[3] 张淑君.舞龙舞狮运动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术研究,2018,3(10):104-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