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艺术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所出现的调性和音乐走向着手,对本曲的艺术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月光;赏析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一、曲式结构方面
  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包含一定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三部曲式。其图示如下。
  作品的呈示部分主、副两题,结构特点是:主部委婉的、叙述性的音调在#c调开始,其“本身”仅仅是陈述主题的“第一乐句”,而“第二乐句”变成了连接部,因为这里安排了转调到副调,具有“开放性”主部的特点。副部在B调上奏出,依托两次“半音上行”和其反复构成,可能是想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采用了这种恳切的、带有祈求性的语气。作品的再现部主、副两题统一在同一主调上,同样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再现部的连接部(48-51小节)完成了回到主调性的转调过渡(E大调一#c调),副部直接在#C主调上再现,直至结束。从上述三个方面看,作品的曲式结构符合最基本的“奏鸣原则”,应当作为奏鸣曲式来把握。
  二、和声手法
  (一)调性布局
  按照作品的曲式结构,其调性布局如下。
  作品由#c小调开始,经过五小节的引子部分,完成了t-s—D-t的复式进行,明确了调式调性。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延续引子部分的调式调性,亦从#c调进入,随后开放终止在E大调上。连接部完成了从E大调一d调一b小调的过渡。副部主题在主调(#c调)的属方向的平行大调B大调上,符合奏鸣曲式的一般规律。结束部进入#f调。从呈示部整体来看,其调性的变换以平行大小调转调、同主音大小调转调为主,突出了大调与小调不同调式所带来的色彩的明暗对比,仿佛月光在云彩的流动中时隐时现,又好像作者内心悲伤与渴望的矛盾情感的表现。
  作品展开部的调性安排,并非按照常规的调性多变的做法,而是单纯地统一在#c调这个主调上。这与全曲的结构以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也只有这样,才更体现出贝多芬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创作才华。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开始在#c小调,开放终止在E大调。连接部从E大调转回至#c小调。副部主题稍有变化,其再现时与主部主题在#c调主调上形成统一,一直到音乐结束。
  在调性转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直接对置(E大调一e调—B调)表现调式色彩上的明、暗对比,凸显出贝多芬内心的动荡和飘忽不定。
  (二)和弦材料与和声语汇
  作品呈示部中两大主题中的和弦材料相对单纯,其中,主部主题以“主一属”间的进行为主,以加强对调式调性的明确;副部主题则以“主一下属”的进行为主,特别是借助和声大调VI级音形成的小下属和弦的出现,使音樂增添了几分柔美。再现时,主部主题保持原貌;副部主题在“主一下属”的进行的进行中,插入下属的附属和弦,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作品呈示部与再现部中的连接部、结束部,在和弦材料的安排上略为丰富:属变和弦(如第13小节的降3音的属和弦)、下属变和弦(如第124,节的降六级和弦、降二级拿波里和弦、副七和弦),如第194小节末的导七和弦,以及重属、副属和弦,如第11小节降六级的副属七和弦,第21小节的重属导七和弦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和声语汇,促进音乐的起伏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强有力地发挥了连接部、结束部的功能作用。
  作品的展开部有18小节,不算很大的篇幅,与呈示部和再现部(都是17小节长度)大致无二。写法上也比较简单,关联上了作品的写作构思。所以,这部分的和声,主部主题展开部分采用的和弦大部分采用“主到属”进行,副部主题展开部分,从和声来看,似乎已经进入“回头”部分,属九和弦的使用以及由此开始的属长音,在低音声部持续,直至再现。过渡部分与副部主题展开部分连接的比较紧密,几乎没有空隙,其和弦材料以属九和弦为支撑,其中有K4重属导七和弦的辅助进行,然后回归属七和弦,导入再现部。
  此外,bII级拿波里和弦也充分运用到了整个作品中。比如说引子部分的bII级拿波里和弦就充分突出了(i-bVI—bIl6一V7一i)的进行,让它本身很明显的下属功能性,突出了下属功能。并且因为它的大三和弦色彩,与主和弦的小三和弦色彩形成对比,突出了色彩方面的明暗变化,把整个乐章的“幻想性”和“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贝多芬在这里不仅仅运用了bII级拿波里和弦的bIl6形式,还在第124小节加入了它的原位形式bII,以及它的副属和弦(v4)一bII(第11-124小节)。拿波里和弦的恰当运用,更加表现了大三和弦的明亮,使之与小三和弦的暗淡比较,在细部表现出贝多芬时而悲伤时而甜蜜的内心世界,和整个音乐情感基调形成基本统一,贝多芬作曲技法上的严格和构思上的巧妙也充分体现出来。
  (三)线性进行
  全曲的和声进行,以功能性进行占据绝对优势,在其基础上辅有一些过程性的线性进行,这些线性进行不仅增添了声部的流动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而且为作品悲伤、忧愁的情绪渲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1.低音的线性进行
  作品的引子部分刚开始,即在低音声部由#c小调i—VI之间加入了经过性的Ⅶ级音,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线性进行,神似叹息式的音调,暗示了作品的悲伤情绪。呈示部中的连接部的低音“3-2—1—7-#6—7”依然巧妙地构成了一个线性低音,其支点是e4,调的主音“3”和B大调的主音“7”,其间通过e4,调V43/bVI—bVI(相当于后调bII级)一B大调DD6一V,这一安排不仅把调性的转换完成,又在两小节的短时间内进行了节奏较密的线性进行的展开阶段,低音声部有两次连续的短小的线性进行:下行的“#2一#1-#7”以及上行的“#4—5一#5”,同时在旋律声部有一个与之反向的线性进行,从而构成一对逐步扩大和一对渐渐收拢的声部关系,好像一问一答,喃喃自语。
  展开部的最后部分进入了再现之前的3、4小节,下行式的线性低音“2一#7—6一#5”又在低音声部出现,这是在属低音长时间的持续中为再次突出它而做的推进性的强调,从而使再现的进入更加有力。
  2.内声部的线性进行
  内声部的线性进行是潜在的,它隐藏于连续不断的三连音音型之中,因此并未形成明显的音调,而是暗含在内,增添声部的平滑、流畅。
  三、旋律特点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其旋律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抑扬格”式的进行。在单一的三连音音型和八度低音贯穿的宁静的音响背景下,这种“抑扬”格式展开的旋律,加强了音乐的动力,如湖水般一波一波地涌来,不断敲打着人们的内心深处,引人入胜。
  “同音反复”是主部主题在音调方面的一个最大特点,表现为:在附点节奏的推进下,同音反复一次次伤情地唱出,像在哀诉,又像在痛哭,表现出作者的悲伤情绪。随后,由一个下行二度到上行四度再回落到下行的五度音,如同一次长长的叹息,耐人寻味。副部主题以连续的“半音上行”及其反复形成,这里的半音上行加强了音乐的紧张度,增添了不安的情绪和渴望的心情,像是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却迟迟得不到回答。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整个第一乐章隐去了主题的对比和力度的对照,采用慢板的速度进行。但是,就是在慢板乐章也善于引起内部的变化,这就是贝多芬最显著的特点:富于表现力的旋律、多变的转调配置、和声进行的机动性,从而形成了慢板特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