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人才兴冀工程,把河北打造成人才高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在不断寻求发展,而富有活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河北省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经济不发达流失了大量的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人才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吸引人才,来探索如何深入实施人才兴冀工程,使河北省成为人才高地。
【关键词】河北省 人才兴冀 人才高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15-01
人才资源匮乏制约着河北发展。近几年来,河北省在不断地引入人才,但河北省的人才流动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人才的大概念可以分为人才流动和人才聚集,人才流动指“人才受到某种因素影响, 从各个不同的区域 (或企业) 流向某一特定区域 (或企业) 的过程”[1]。而人才聚集,既发挥了自身的价值,也推动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产业集聚推动型人才集聚模式和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是实现人才集聚的两种主要模式。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 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2]
1.河北省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流失及结构分配不均
河北省的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却环抱京津地区,而京津地区以其优越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这样一来,京津地区发展越来越快,而处在尴尬位置的河北逐渐暗淡下来。
河北省高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匮乏,主要与其产业结构有关。人才多涌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三高”且产能严重过剩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服务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方面的人才却明显缺少。产业结构分配不均使人才层次结构也存在不合理分配,进而使传统劳动力过多,而缺乏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
1.2 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够
河北省在人才引进中围绕百人计划、外专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展开,引进后在薪酬、补贴、住房、家属子女安置及医疗保险等方面都给予关照,但相比其他的省市来说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河北要从自身政策找问题,政策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只要政策足够吸引人,就会有人才找上门。
2.河北省吸引人才的对策
2.1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抓住机遇,定期发布紧缺的人才的专业类别、产业类别及缺口数量,整理分类好各个类型的招募信息。此外,省内人才培养机构还要紧盯京津“紧缺人才指数”, 满足京津冀交叉进行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力度促进河北教育发展,培养河北省省内人才,大力维持住省内人才,为相关岗位有目标地培养人才。
2.2建设更具吸引力的奖励机制
对于人才要给予足够的薪酬、福利、奖励。提高基础薪酬,在基础薪酬上每月给予补助,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子女就学等吸引力大的奖励机制。此外,还要有一些独特新颖的奖励机制,如赠予股权、增加科研资金、职位晋升,重点培养科技人才、保护科技产权。给人才们一种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权力的氛围,彰显人才在企业、事业、科研机构的作用力。
2.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要增设科研点,扩多科研项目,建设并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紧跟互联网潮流,运用智能技术,逐步改善传统的耗时、费力、污染的产业。应根据不同地方的地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更多的新兴经济体,从而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人才,形成产业需要、人才重用的相互依靠的模式,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3.河北省深入實施人才兴冀工程对策
3.1 抓住雄安新区的机遇,推动河北发展
河北省因历史和地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成为对接雄安新区人才、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既是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的千年机遇, 也是重大考验。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聚集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人才。河北省要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聚拢人才,推进人才兴冀。
3.2建设河北品牌高校
河北省要加强品牌高校建设,高校之间要资源共享,省内高校可以加强交流,在育人方案、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深入研讨,互利共赢;也要与省外高校合作,积极学习其他品牌高校的研究成果、培养模式。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高校的力度,刺激、鼓励科研项目的发展,加快科研成果向现代生产力转化,使好老师、好教授留在河北、造福河北。争取在河北建设985、211高校,使更多的人才留在河北。
3.3加强河北省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重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地理位置的缺陷,致使空气质量一直不容乐观。近年来,河北省也在尝试改善环境问题,比如冬季令一些钢铁厂、煤矿厂停工、城市覆盖绿植等等,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相比别的省市还是差了很多,因此,加强河北省环境建设可以留住人才,更好地发展河北。
参考文献:
[1]朱杏珍.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2]孙丽丽.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