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其特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格局的重组为受众提供了更多自主的选择权。人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资讯。而由于互联网法制建设体系的不完备,大量有害信息也得以通过这些传播渠道进行大范围的发散,由此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就围绕着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其特点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成因及其特点
  虽然我国目前的教育领域整体呈现出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要素。在最近几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越发频繁,并由此成为了一项亟待处理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清楚认知到,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给被欺凌者的心理与身体带来了巨大损伤,使得欺凌者难以进行人际交往,更会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动其他学生也进行模仿学习,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下文就围绕着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其特点进行探析。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下导致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着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1.内因
  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分析,笔者发现,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本身就具备着较为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一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普遍具备脾气暴躁、易情绪化、反叛精神强烈、自我中心意识严重等等个性特点。而在大量的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已经成为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认知共识。他们认为欺凌行为的直接发生原因也就是由于欺凌者的暴力性个性倾向所导致的。我们可以从欺凌事件中进行进一步延伸,来探讨施暴者的心理因素。对于欺凌者而言,这种暴力倾向的深层原因能够被解释为同一性的混乱或危机。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解释道,这种同一感的丧失往往源自于他们对于自己应拥有的角色特质的不认同甚至于敌视[1]。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想要承担“学生”或者“子女”的责任。由于对这种角色的抗拒,学生就会产生偏激的心理以及冲动的行为,进而突出自己的攻击性。
  而对于被欺凌者而言,他们的个性表现通常是孤僻、不合群或者内向以及自卑。这些个性特质会在当他们无法顺利融入人群时而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2.外因
  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互联网法律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各种媒介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大量的不良信息。而青少年能够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轻而易举地接触到这些信息,这就会对他们的思维状态以及言行模式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在各种媒介信息中,影视剧或者游戏等等娱乐资讯中的暴力因素对欺凌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除此之外,如果青少年长期生活在欺凌的环境当中,也十分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施暴者行为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模仿。除以上两点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管理意识的单薄,孩子缺少来自于家长的关注和照料以及校园内学习风气较差,法治教育宣傳不足,心理健康疏导体制不完善都可能间接促使欺凌意识的激发或者欺凌行为的产生。此外,专门应对青少年欺凌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校方以及社会司法机关无法对施暴者形成有效威慑,在犯罪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欺凌行为就更为频繁。
  如果从心理学视角来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外部因素,那么就可以归结为“观察学习理论”。按照这一理论,青少年出现排斥、辱骂、恐吓、攻击等欺凌行为是其长时间进行消极社会学习的结果。而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多媒体所带来的爆炸性的资讯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轻易地接触到暴力行为的示范,从而进行模仿。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特点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青少年能够更加频繁地与各种网络媒介进行互动,获取自己更加喜爱的资讯信息并沉迷其中,甚至于难以划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这种背景下,一旦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存在着不良因素,就极其容易诱发青少年对其模仿的欲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目前大量的青少年仍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得到了过多的关注和溺爱,由此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观念,过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加之一些家庭组成关系较为复杂,从而造成了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多样性以及复杂化的特点:
  第一点,效仿娱乐资讯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游戏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部分游戏由于世界观设定的原因,会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砍杀动作,一部分学生会迷恋上这种暴力行为所带来的成就感,甚至于进而将这种行为移植到现实空间当中来,对身边的同学造成暴力伤害。
  第二点,通过新媒体或新媒介形态的间接欺凌行为呈递增趋势[2]。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在各种社交软件中,由于并未进行年龄限制,许多并不该被青少年所了解的粗鄙言论与恶意行为都涌现了出来。青少年会无意识地模仿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虚拟世界对其他用户进行网络欺凌。
  第三点,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欺凌行为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学生中间流传开来,并被进行恶意模仿。模仿者会完全按照媒介信息中施暴者的方式对其他同学进行欺凌行为,甚至于以此取乐,从而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涵盖了内因与外因两种方向。在日益复杂的多媒体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家长与校方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及时扼杀欺凌现象产生的苗头,从而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品.新媒体视域校园欺凌的哲学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2):91-93.
  [2]徐伟. 青少年的欺凌行为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