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研学旅行课程没有统编教材,以地方和学校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就显得尤其重要。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实践性、地域性、教育性、体验性、研究性、综合性。
  【关键词】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60-01
  前言
  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词,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学旅行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展,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参与真实情境,学会从地理视角综合认识自然与人文环境,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可以说,研学旅行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1]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研究性、地域性、综合性。
  一、实践性、体验性
  研学旅行集社会调查、亲身体验、资料收集、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2]这要求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编写时注意兴趣与知识并存,让学生既享受研学旅行乐趣,又学到了课堂外的知识,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既具实践操作性,又具体验趣味性。
  示例一:闽侯茶山分布较多,通过登山、观景、拍照,采茶、炒茶、品茶,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学习,带着学习任务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们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
  任务1:观测茶园种植的规律
  任务2:分析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任务3: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相关高中必修课本内容知识,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相关的信息,主动探索问题并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在野外培养克服登山疲累及其它困难的勇气和方法,建立起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之间的合理关切,拉近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感悟、欣赏与价值判断的变化。
  二、教育性、研究性
  利用闽侯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依托闽侯甘蔗昙石山文化、寻博物考古的研学,结合闽侯县博物馆开设博物馆文化研学课程。亦可通过参观、研学、聆听闽侯的历史名人严复、冰心、林声等故居、事迹及著作,开展闽侯名人民居建筑文化研学课程。
  示例二:古桥梁文化的研学对学生的教育性就非常突出。闽侯县是福州市尚存廊桥较多的一个县,位于闽侯县白沙镇的远济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查找整理远济桥的相关图片(略)、历史文化材料(略)。
  2.分组完成已设计好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分析闽侯该村当时建设远济桥的原因。
  提示:建设木拱廊桥的原因,结合材料从当地的地形、交通状况、建桥材料及用途方面进行分析。
  問题二:推测古代木拱廊桥存世量较少的可能原因。
  提示:木拱廊桥存世量较少的可能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进行分析,从木材的特征、当地的气候、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问题三: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保护远济桥?(合理即可)
  3.实地考察,根据相关的问题提示,求证、记录、拍摄、整理材料,小组讨论问题的答案及其它可行性的答案,最后书面表达出小组分配到的问题答案。
  4.延伸任务(三选一,同类知识迁移与发散)
  (1)针对远济桥的研学过程,设计并提出可行性的地理问题。
  (2)查找周边现存的石拱桥图文材料,设计问题并尝试答题。
  (3)查找我们身边任何一座闽江两岸的现代桥梁,根据相关材料设计问题(如分析建桥时遇到的困难、区位条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桥后对两岸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尝试答题。
  通过同类知识的迁移与发散,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利用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真实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走出现实感弱、综合分析能力弱、阅读与思维、体验联系弱的困境;以突显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研究性。
  三、地域性、综合性
  研学旅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校本课程也要有地方特色,结合本地自然与人文社会条件进行编写、开设,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及传统。闽侯乡土农业之旅、农家乐风风火火,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工艺品加工、农业园采摘观光等形式,突出各乡镇农业文化特色。
  示例三:闽侯龙台山生态果园,由地势开阔的谷底和低山坡地组成的生态果园,是一个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
  问题一:生态采摘园如何选址才能更好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问题二:说明生态园现有活动的项目内容及设计意图。你们可否增加其它活动内容带动生态园的发展?
  问题三:评价生态园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观察游客的数量、构成及休闲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和研学旅行相关课程问题,做出判断与分析,拓视野、强化综合思维。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地域性与综合性。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做到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综合,地方或区域的综合,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结论
  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从课程内容到学科素养的培养都与研学旅行课程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地理人应勇于承担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责任,在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编写、设计研学旅行线路、指导研学旅行成果的形式及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地理户外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且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迎亚,郭鹏.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67-68.
  [2]周璇,何善亮.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一种新的课程形态[J].教育参考,2017(6):76-81.
  [3]李文,吴小勇,张晓霞.研学旅行课程的地理担当[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65-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