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对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接受较强。随着教学理念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课程游戏有效的融入到学前教育当中,不仅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便于幼儿对学前教育各门课程的接受,并且也可以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课程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为提高学前教育效率,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帮助学前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游戏;有效融合
就学前教育来讲,一方面是对幼儿的学习成长进行有效的引导启蒙,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学习方面的知识提供良好条件。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幼儿的特点,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等进行改进。课程游戏集中了趣味性、参与性的特点,既符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同时也切合幼儿思维方式的特点,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着很强的积极意义。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课程游戏的重要性,有效的与各项教学工作进行融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一、课程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同时也是学前教育阶段学生与其他阶段学生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当重视课程教学游戏化这一问题,将游戏的精神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推进课程游戏化。在游戏中教学,注意以幼儿为本,使他们在游戏环境中成长,满足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课程游戏与学前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想。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形式,紧跟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思想,适应教学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中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要重视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已经得到验证和广泛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勇于探讨、勇于尝试,將推动课程游戏化的各项因素考虑周全,确定方法与模式,主动在教学设计中予以兼顾,在教学中充分彰显游戏化的特色。要重视现有经验的总结,对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予以固定,提炼经驗并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来,如读后感、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素材、指明方向。
2.创设良好场景,促进幼儿学习。作为幼儿来讲,其心智水平还不高,正处在养成和提高的阶段。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幼儿的年龄性格特点,为幼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场景,更多的将课程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促进幼儿的学习和理解。要通过运用游戏化的语言为学生创建温馨的游戏环境。要在环境中主动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够激发出对于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游戏环境还应当安全舒适,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
3.科学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所以,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组织的游戏是有一定计划和目的的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丰富和改造,约束性相对于自由游戏要大一些。由于幼儿的不成熟,许多活动是无法在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的。因此,在与幼儿生活相似的环境中开展的有组织的游戏就成为幼儿生活的主要途径,这种游戏并不是幼儿生活的反映,而是经过改造了的幼儿的生活,是在教师创设的类似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的游戏,它能够适应幼儿活动的需要。这种有组织的游戏源于幼儿的生活高于幼儿生活。除此之外,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从熟悉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
三、结语
课程游戏化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高游戏设计的有效性,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儿童游戏的时间,还要丰富儿童的游戏活动形式,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参考文献:
[1]董文英.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点[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4,10:43-44.
[2]江盼,张宝臣. 近十五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热点研究述评[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81-86.
[3]田华.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之思考与实践——以一个幼儿园教师观察的视角[J]. 教师, 2017(20):72-72.
[4]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全国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14(09).
[5]白乙拉.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