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记者”的别样情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之余,我便是记者,只不过这记者完全是编外的,名副其实的“土记者”一个。
“土记者”自有它的来由。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不好,其中最怕的就是作文,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要写几百字的计划总结之类,也会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手。1992年参加中文专业自考时,意外发现很多作家都有当记者的经历,于是也想着从“豆腐块”起步,把写作这块短板补起来。读了一本《新闻采访写作》之后,便依葫芦画瓢地在身边找起新闻来。哈!真不错,新闻竟然就在我家里。母亲卖菜多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样的背景下,这是一条不错的新闻。1993年7月15日,我的处女作《尹家队兴起卖菜热》在区台头条播出。不久,一篇不到200字的“豆腐块”发表在市报的中缝上。于是一发不可收,一写就是25年。
写新闻,得有专业知识作支撑。于是,我买来各类新闻书籍30多本,用心研读,细心体会。特别是《新概念新闻学》等专著,更是受益匪浅。于是眼光敏锐了,素材增多了,篇幅长了,发表的刊物档次也高了。“土记者”成为校内外的大名人。
最难忘的是那年当“随军记者”的经历。1999年,正值抗洪抢险期间,刚刚移防岳阳的湖南预备役某团找到我,说宣传干事未到位,请我代劳。于是,我跟着团长深入抗洪第一线。《移防新驻地,再创新佳绩》的新闻发表在《湖南日报》上。抗洪结束,我又写下4000余字的通讯《波峰浪谷斩洪魔》,发表在《国防教育》上。
新闻就是易碎品,关键就是时效性。为了能让新闻在第一时间完稿,我想方设法提高写作速度。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平时多读多背,采访提前构思,边采边想,之后一气呵成。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梦中时常惊醒,偶有佳作出炉。特别是全区送教活动的深度报道,光汇集的各种材料就有1米多高,硬是用一个半月的晚班完成10000字的报道,受到局领导表扬。至于标题方面,不知摘抄多少,不知强记多少,最后连自己也不免惊讶,竟然也有特色的标题问世。如写李斐的报道《李斐,教坛军嫂你不悔》,“斐”与“悔”方言读音完全相同,得到编辑点赞。
2001年进入城区大校后,新闻写作便如鱼得水。我写的新闻不但上了中央报纸的头版头条,还建立了中国少年报学生记者站。于是,师生一起采访,效果确实不错。记者站经验两次在全国交流,《让小记者扎扎实实在成长》发表在《中国少儿报刊界》上。小记者的采访从班级到校园,最后走向社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風景线。像2018年春节期间,我带领小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杨莉阿姨,《让留守儿童的爸妈回家》发表在《中国少年报》。
“编外记者”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读书、采访与写作成为我的三个关键词。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深刻地影响着我的语文教学。采访时练就的本领,让我对课堂调控得心应手;新闻写作的功夫,让我的作文批改扎实有效;更让人高兴的是,新闻采写的经历,让我的作文教学与众不同。学生也像我一样,有着写不完的素材,有着写好作文的本领。每年,都有几十篇习作在各报刊发表。
令人欣慰的是,“编外记者”成为我成长的最好平台。写得多了,对教材的领悟也就不同,有时常常以作者的角度去看教材,再将心得体会运用到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便在课堂中扎根,效果之好,又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我的十多个课堂实录也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累计发表新闻、论文及评论500余篇。2010年,我还出版了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应邀在外讲座100余场,被媒体誉为教育写作的“带头大哥”。
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我都会感谢“编外记者”这个职业。这正是“‘编外记者’并不偏,课内课外实相连。师生爱写身边事,小小记者乐无边”。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