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因素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通过本区实际地质条件及勘探成果,对顾桥煤矿东区分的矿井充水水源及充水强度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矿井;充水因素;涌水量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3-007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makes an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water filling source and filling intensity of the mine in the east of Guqiao Coal Mine. In the hope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rticle, w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people.
Keywords: mine; water filling factor; water inflow
1 矿井充水水源
顾桥煤矿自投产以来,一直开采13-1、11-2煤层,其下伏B组、A组煤层均未开拓开采,矿井开采充水水源主要为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具体情况见表1。
1.1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水
煤系砂岩含水层(组)分布在各煤层之间,单位涌水量为0.00016~0.098L/(s·m),富水性弱,补给有限,为静储量消耗型,出水具有水量衰减快并较快疏干的特征。正常情况下,各砂岩含水层(组)之间无直接水力联系,仅在断层和裂隙发育地段有可能产生水力联系。在北一、北二采区的浅部,因缺失新生界底部粘土隔水层,存在接受上覆松散层含水层(组)的渗流补给。
采掘过程中,导水裂隙带范围内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会直接充入矿井,是目前矿井生产的主要水害。
1.2 采空区积水
顾桥煤矿开采形成的老巷(硐)、老空区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井田范围内采空区集中在北一采区和南二采区,北一11-2采区积水区分布在1112(1)、1114(1)、1116(1)和1121(1)工作面采空区;北一13-1采区积水区分布在1112(3)、1114(3)、1116(3)和1121(3)工作面采空区;南二11-2采区积水区分布在1414(1)、1412(1)、1413(1)工作面采空区;南二13-1采区积水区分布在1211(3)、1414(3)工作面采空区。积水水头高度1.6~9.6m,积水位置、范围、积水量清楚,均已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充水性图上。其位置清楚,图纸资料完整;老巷(硐)、老空区积水主要来自于顶板砂岩裂隙水及灌浆水,积水水量有限。
2 矿井充水通道
矿井目前开采充水通道有断层、原(后)生裂隙及封闭不良钻孔。
2.1 断层
钻探和井下实际揭露表明,井田内断层的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不会成为矿井的主要充水通道。
2.2 原生裂隙
井田内基岩裂隙不甚发育,仅在断层带及影响区域相对发育,且裂隙发育不均一、连通性差,不是礦井的主要充水通道。
2.3 采动裂隙
矿井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顶底板裂缝带,是矿井目前开采的主要导水通道。
2.4 封闭不良钻孔
井田内现有15个封闭不良钻孔,本报告范围内封闭不良钻有67-4钻孔,封孔水泥不足。该孔位于凤利路保护煤柱范围内,对开采无影响(如表2所示)。
2.5 岩溶陷落柱
目前井田范围内未发现岩溶陷落柱,不存在陷落柱形成的导水通道。
3 矿井充水强度
矿井充水强度受充水含水层(组)和导水通道的双重因素制约。据顾桥矿井多年的C组煤开采实践,其充水强度弱,具体情况如下:
3.1 煤系砂岩裂隙水
煤系砂岩水富水性弱,大多无直接补给水源,属静储量疏干型。主要是通过裂隙和构造破碎带等通道进行充水,偶尔出现淋水现象,水量一般为0.5~5.0m3/h左右。局部裂隙较发育、储存量相对较丰富的地段,出水量相对较大,但衰减快。如2008年8月11日顾桥矿1113(3)工作面顶板砂岩出水(标高-546.5m),最大瞬间水量约200m3/h,至8月15日衰减至2m3/h,最后疏干。
3.2 采空区积水
矿井采空区积水来源于顶板砂岩裂隙水和灌浆水,砂岩裂隙水量有限,没有补给源,以静储量为主;生产过程中对老空区积水采取超前分析、预报和探放后,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积水。
参考文献:
[1]梁少剑.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A].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矿绿色高效开采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C].陕西省煤炭学会,2016:5.
[2]孙士惠.煤矿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解决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5(01):6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2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