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淡小学生独立能力的分析与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目前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构建相互监督体系,实施班级的自主管理,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管理;独立;习惯
  实行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乃至对他的终身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得转变学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把独立自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一、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低下现状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时讲话、搞小动作;做作业拖拉,做一会儿,玩一会儿,消磨时光。这类学生控制不了自己,不能认真地做某件事情,自制力差。对于学校的规范,家里的要求,什么时间该做什么都没规划,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他们课堂自我约束能力弱,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做到课前预习;不能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不高;不能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反复性较大。
  二、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淡薄,自主管理能力低下形成原因分析
  1.缺乏自我管理养成行为训练
  现在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孩子社会化发展停滞在“自我中心”期,许多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也使儿童缺乏了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与他人不互动模式,从而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2.家庭教育不当,行为习惯教育缺失
  当今不少家长对行为习惯教育不够重视,忽视对孩子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特别是独生子女孩子被长辈溺爱娇宠,过分保护和照顾,使儿童过着依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导致孩子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导致自我管理意识严重缺乏。
  3.部分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或期望值过高,造成很多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忽视,或过于追求高分数,只一味要求孩子学习而缺乏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也导致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除此之外,留所儿童也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小学里,父母亲外出打工占的比例比较大,有的孩子随祖辈生活,受祖辈溺爱,养成任性、娇纵、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学习和生活习惯持无所谓的态度。
  4.教师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除了家庭之外,学校也是培养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主阵地。由于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的积极促进作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良好素养的养成也是造成孩子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的原因之一。
  三、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的策略
  1.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经常性开展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增长知识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学习意识的增强。如利用重大节日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会、故事会,培养学生的自信感、自豪感,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動、春游等活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敢于放手,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确定主题,自己组织活动,给予学生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接触各种事物,积累生活知识,学会合作,也能较好地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2.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交往,成长,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有位学者说的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良好的课堂纪律管理应该是自觉的纪律管理。在班集体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班集体当中的一份子,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班做些什么。如打扫卫生,摆桌子,擦黑板、自己收拾桌面、书包等工作都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使他们明白遵守纪律、自觉学习,使班级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于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为自己能尽一份力而感到自豪。因此,教师可通过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去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让他们从自学遵守班级纪律开始,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3.在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体系中培养自主管理的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小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让小学生参与自我管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意识。如:为了达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小目标,我设计了“每周成长足迹”方案,里面有学生自己的成长日记、自我评价,还有小组同学、老师、父母对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评价与寄语等,活动中,我们评选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自我管理之星”,分别给予不同的表扬或奖励。较好地培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的目标。
  4.家校联合,在平时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内容在家中得到延伸。父母要切实做好“第一任老师”,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校结合,注意从平时生活细节中去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少父母总会替孩子包办好一切事物,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子女的疼爱。但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需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培养孩子这一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制定培养计划,让家长配合学校,与教师一起进行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比如说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父母洗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劳动时应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进行,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赖等不良品质。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仅仅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还不足以使孩子养成独立性,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学生成为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生活管理能力和班级的管理能力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刘雪松. 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