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比以前碎片化,也变得更加便捷,使得电视节目受到了全新方式的审视。如何通过依靠互联网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能够更好进行专业建设的办法。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与现实、业界的联系都十分紧密的专业,影视产业的形式变化,都会造成这门专业的变革。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影视产业和互联网的联系变得十分密切,网剧、微视频等大量占据着互联网的流量,影视行业已经变得去中心化、权威化。当前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在逐渐和互联网相脱节,只有有效的使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能够投入到互联网的创作中,依靠互联网思维进行专业建设,才能让培养的人才与时代的需求相符合。
  1.存在的问题
  1.1师资、设备不足
  国内高校的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很少,多数都是电影学、艺术学的硕士导师,一些综合实力弱高校更无法吸引到博士级别的人才,加重了师资力量的匮乏程度。而且,硕士人才的专业程度也不足,多数都是从艺术相关专业引进的。同时,这门专业由于相对热门,导致学生数量较多。理论课一般是合班上课,教师数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教师水平不足,会使许多班级的学生没有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在实践课程上,一些学校缺少足够的教学设备,使实践课只能在专门的教师中进行,无法有效的开展真正的实践。
  1.2学校对新专业重视不够
  学校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学科齐整、项目众多的传统学科上面,对于编导这样一个年轻的专业,学校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行政上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符合专业特性的实践教学成果的评定等方面缺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2.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水平的途径
  2.1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另一种是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校内教师的水平。在引进人才时,需要重点引进具备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从其他高校引进高学历的學术型人才,并且在引进时考察是否具备足够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其互联网技术是否符合要求[4]。对于校内的教师,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网络资源,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一些全新的软件,并且增加教师之间的研讨频度,让教师发表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对课程的主张,总结经验,帮助教师相互促进。
  2.2注重社会效应,用竞赛来促进学生学习
  编导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需要通过足够的实践来让学生真正提升他们的技能,而不是山寨和模仿别人的作品。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更加稳步的生活,需要编导专业有足够的实践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则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建设实践课程。大一上学期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初步认知影视视听语言的表达手段。从第二学期开始保证每个学年至少有一个学科竞赛和一个课程设计相对应,用竞赛来促进学习。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大面积的创作,可以引来社会的关注,提升社会效应。结合学科竞赛的级别和区域影响的因素,在学生的作品推选至比赛方之前,先在学校内部进行初选,通过在互联网上展示,让学生的作品走出校门,并且依靠设计平台,听取观众们的意见,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
  2.3建立课程作业的展示平台
  编导专业的课程资源,大都是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有顶级的编剧和导演参与制作,精良而且细腻,可以很好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但是,大师的作品对于初入行业的学生而言,仍让太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作业大致可以分为微短片、纪录片、电视散文、MV、专题片和影视广告等,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影视素养,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真枪实弹式的作品创作,也让学生克服了“自说自话”的习惯。学校可以依靠互联网,建立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让网民加入到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提高,朝着大师迈进。同时,学生作品中也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可以按主题、类型、时长进行分类和筛选,也成为影视教材。依托校园网络电视台或学院微媒体,使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大师级的作品,还可以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作品,让学生能审视到作品的不足和亮点,让学生收获信心、迸发灵感。
  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环境,有着大量的资源、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全面的了解一些大师的资料,提升学生们知识的全面性,增强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互联网中不仅要成为观看者,也应该成为创作者,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作品更早的被人看到,并且依靠网上其他人的评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创作和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改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单永军.“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6(32):89-90.
  [2]苏也菲.试析“互联网+”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与学——以课程电视艺术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3):78-80.
  [3]李晓彦.“互联网+微电影”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新闻知识,2016(04):73-74+51.
  [4]李轶天.应用型本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8(02):201-2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