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英语文化语境分析常见翻译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翻译本身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法律翻译更是涉及三方领域,而且跨越国家和语言,更是因为语言不同,文化语境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因此翻译的难度会相对增加,本文旨在从法律英语文化语境分析常见的翻译问题。
一引言
法律翻译涉及知识广泛,横跨三个领域——语言学,法学和翻译学,因此法律翻译的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译入语和译出语,而且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带来的文化语境也存在着大的差异,面对的困境和压力常人往往难以想象。与一般的法律相比,法律英语更讲究公平、客观、严肃和准确,为了避免发生歧义,导致误会,法律翻译对译入语和译出语的整体结构和逻辑严谨都要求极高,因此译者必须使用准确、专业、正式的语言进行翻译,这也是避免纠纷、保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全面了解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对于提高法律英语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以往的法律翻译研究之后,发现存在着不少常见的翻译问题。因此,本文着重从法律翻译文化语境分析常见的翻译问题。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最早被提出是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境"概念的解释中。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可以区分成语言性语境和社会性语境。语境(语言的文化背景、情緒景象、时空环境等) 的介入, 一方面使多义的语言符号趋向单义, 另一方面又使语言符号节外生枝, 增生出语境意义。语境意义甚至可以掩盖语言符号自身具有的意义而成为交际的主信息。语境也控制着交际者对语言符号的选用。我们这里所谓的语境意义, 是指在语境中, 语言符号实际具有的涵义, 包括赋予义和解释义。语境是语言学科(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语用学、符号学等)的概念。因此可见文化语境,包含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微观上讲,在不同的场合,因为不同的需求,语言发挥的作用不同,相对应地,对于翻译的要求也不同。有一部分人简单地认为,翻译只是语言意思的转换,实则不然,它确实有这一过程,但翻译更深层次来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移植,而法律翻译因是如此,这其中,法律学也关键之一。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与翻译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化语境,更要清楚明白时下的法律背景和用途,来满足翻译的要求。译者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语境中理解原文,然后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述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法律文本的翻译更是如此。
三影响文化背景的中西法律主要差异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这一点也体现在法律英语翻译中。要分析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翻译问题,首先要分析中西法律主要差异中对文化背景影响最大的因素。这其中,民族性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古至今,儒家的文化一直对中国的法律制定和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西方文化融合了希腊文化的人文科学精神,罗马文化的政治法律传统和希伯来文化的宗教意识,坚信性本恶,尤其坚持“原罪”的主张,提倡“法治”。中国的“人治”主要是针对人格道德和宗教制度的维护,强调法律是工具和手段;而西方的“人治”却追求公平和正义,主要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限制上层阶级权利的膨胀。相较而言,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偏向伦理化,而西方法律更具有宗教性,偏向理性。
英美法系的国家深受基督教影响,在审判过程中尽显基督教色彩;同样,归根于儒、释、道的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审判处处体现儒家思想。在翻译过程中,不难发现法律文本中的很多句子和词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其很难在其他文化中被准确理解和翻译。有时虽然看似可以在字面上翻译出来,但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早已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例如,大家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英美法庭中,证人作证前会发出以下誓词:“God is the witness,I swear that everything here I say is…”,表面上说,中文可以译成“上帝为证,我宣誓我在此所讲的一切……”。但是,这原本可以给证人造成巨大心理约束力的誓言在不信基督教的中国人眼里,因为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不同,完全就是一句空话,反而会失去其严肃性和威严性,甚至本末倒置,引人发笑。同各国刑法相比,中国依然存在死刑,而很多英美法系的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这时,如果面对“极刑”一词,中西方的理解就大相径庭了,“极刑”可以生硬地翻译成“death penalty”吗?同样,法律英语中的examination可以翻译成“盘问”、“询问”、“审问”、“讯问”等,但意思却千差万别。在中国,“询问”是对相关证人进行问话,了解情况;而“讯问”却是针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而在西方文化中,examination是对所有相关人员的问话,他们认为疑罪从无。所以,对应中国的司法实践,“询问”更为贴切。
四常见的翻译问题
误解原文意思。法律用语本就晦涩难懂,如果碰到长难句杂糅,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没有理清楚,又对文化语境不甚了解,译者很容易误解原文意思,做出不准确的翻译。这是其一原因。其二是因为译者对于两国之间的文化背景,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容易望文生义,所以翻译出的语句不符合要求。一国的法律是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缺失,所以译者往往需要博览群书,当然,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法律相关的书籍,工作量十分庞大。这也是法律翻译对译者提出的高要求,新标准。
语境缺失。任何的句子都是建立在一定语境之上的,尤其法律用语对内在的逻辑顺序更为讲究。部分法律语句结构比较简单,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对比较容易,译者翻译遇到的难度就会比较低。而有些结构比价复杂的句子,与前后的语境联系比较紧密但不够明显,尤其在使用一些比较熟悉的单词和句子等,译者往往疏忽大意,掉以轻心,顾此失彼,做出不准确的翻译甚至不自知。
用词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纵使法律文化语境千差万别,但是基于法律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所以它在用语上还是自成一套体系,偏向规范和正式,许多译者因为个人用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会忽略规范词汇的使用,使用的词汇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如过度使用近义词,口语词汇等,使法律用语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显得不伦不类,影响法律的使用和传播。
五总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世界语言的地位日益上升,为了交流的便捷,法律英语的也地位日益突出,与日常的交流不同,法律英语对语言表达的专业性、严肃性和准确性有着更高要求。而且由于法律自身结构复杂,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也鲜明且相对复杂,这就对充分明确其语句结构和词汇使用要求更高。本文旨在从法律英语文化语境分析常见的翻译问题,给译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律史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 982.
[2]梁志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出版社,1 994.
作者简介:
俞芳芳(199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学法;
李小濛(1997-),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
朱涵(1998-),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一般项目 (201811122027X);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0526;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青年课题166242985;三江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论文重点课题。
(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880.htm